用兵講究「兵貴神速」,這在三國時期不乏成功的先例。不管是千里奔襲,還是一大早晨突然來到敵人面前,都是讓敵方出乎意料,使敵人在驚慌失措中達到戰役的預想效果。而被襲擊一方,無論是措手不及,還是驚慌失措,都會在主將心理上和士氣上受到嚴重打擊,從而導致戰事的被動甚至失敗。這種戰法,關鍵在於一個「快」字,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從而獲取戰役的勝利。有時候,這種戰法可能僅僅實施於一個大的戰役的局部,但它的影響和作用卻可能決定著整個戰役的勝負。且看三國三大突襲成功的閃電戰。
司馬懿千里奔襲擒孟達
要說突襲成功的戰例,三國時期當首推司馬懿突襲上庸。所以,儘管這次戰役發生較晚,也不得不放在前面來說。
孟達原本是劉備屬下,因為與主將劉封不和,就率領所部投降了魏國。魏文帝曹丕見了孟達比較喜歡,就封了孟達一個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還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併成一個新城郡,讓孟達擔任新城郡太守。
曹丕死後,和孟達關係密切的桓階和夏侯尚也都已去世,孟達在朝中沒有了依靠,心內開始惴惴不安,就暗中寫信給諸葛亮,表達了有意回歸蜀漢的意願。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以為外援,就回信安慰他,說他投降曹魏都是劉封不能容人的原因,於是兩人互通音信多次。孟達和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申儀就將孟達想回歸蜀漢的計劃透漏給了司馬懿。司馬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秘密調遣軍隊進行討伐。
孟達認為,司馬懿率領軍隊來討伐,至少需要三十日才能到達,可是司馬懿八天內行軍一千二百里,在孟達來不及部署的時候就來到了上庸。諸葛亮認為孟達投誠之心並不堅決,也沒有發兵相策應。上庸在被司馬懿圍困了十六天之後,孟達部將開城投降,孟達因此被殺。
司馬懿八天內行軍一千二百里,每天行軍一百五十里,這在古代的軍事行動當中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知道,司馬懿是要前去攻城,並不是打一下就可以解決戰鬥的。即便是先把城圍起來,這種無後勤作戰,士兵至少也要帶著十幾天的糧食吧!這種重負之下的連續強行軍,真不是一般部隊都能做到的。或者說,司馬懿用的都是騎兵,可是,單純的騎兵又怎能攻城?即便是圍而不打,僅僅是列陣相對峙,騎兵也沒有優勢。更何況,即便是騎兵,也要帶著糧草、營帳等大宗輜重,因為這不是三天五日的事情。也難怪孟達估計需要三十日時間。孟達是懂軍事之人,司馬懿只用了不到孟達估計的三分之一時間,又怎能不說是奇跡!由此可以設想,諸葛亮沒有發兵的另一個原因,是不是也因為事發突然,來不及做出部署?
曹操突襲烏巢糧倉轉變戰局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數月之久,由於曹操兵力上處於劣勢,一時無計可施。尤其是,曹操的糧食已經難以為繼了。為此,曹操甚至產生了回兵許縣的想法,只是由於荀彧的勸諫才堅持了下來。恰在此時,袁紹的謀士參謀許攸來投奔曹操,並獻上一計說,袁紹的糧草都囤積在烏巢,沒有重兵把守。如果以一支快速部隊襲擊,突然而至,燒燬他的糧倉,用不了幾天,袁紹就會失敗。曹操採用了許攸的建議,親率五千騎兵突襲烏巢。曹操用的是袁紹軍隊的旗幟,人噤聲,馬縛口,每個人都拿著引火之物,趁夜出發,路上碰到有人詢問,就回答說:「袁公害怕曹操抄後路,派兵前來加強防備。」就這樣,曹操在黎明時分到達烏巢。緊接著,曹操對守衛烏巢糧倉的袁軍發起了攻擊。
烏巢守軍大將是淳於瓊,他見曹操的軍隊少,就來到營門外列陣迎敵。曹操加緊攻擊,淳於瓊退回到營寨之內,曹操就繼續攻擊。袁紹得到消息,派出部隊救援。曹操手下的人告訴曹操,說敵人的騎兵已經很近了,請您下令分兵抵抗吧!曹操大聲說:「等敵人到了身後再報告!」在曹操的率領下,士兵們個個奮力死戰,終於打敗了淳於瓊。經此一戰,袁紹軍心渙散,再加上張郃等人投降,再戰,袁紹軍隊崩潰,只得退走,渡過黃河回到冀州去了。
突襲烏巢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本來弱勢一方的是曹操,而糧食的匱乏,更是曹操的致命之處。但袁紹的要害之處同樣也是糧食。袁紹雖然糧食供應比曹操要充足一些,但他同樣需要不斷地運輸補充,一旦糧倉被燒,袁紹的窘迫更會立刻凸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曹操接受了許攸的建議,立即突襲烏巢糧倉。
此戰的特點在於一個「快」字。烏巢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算不上太遠,但曹操要繞過袁紹大營,走的是夜路,路上還要騙過袁紹的游動部隊,可想這四十里路該有多難。就是在這樣的難度之下,曹操還是在黎明前突然來到了烏巢。正因為這個突然性,才引起了烏巢「營中驚亂」。另外,曹操決定後不顧左右有所懷疑,馬上實施,絲毫沒有猶豫。同時,作為一軍主帥親自前往,也是少有的,可見,曹操知道這一戰的重要性。如果說,官渡之戰決定了曹、袁兩家誰是諸侯老大,那麼,奇襲烏巢則是決定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歸屬。
曹操輕騎突襲劉備得荊州
曹操伐劉表,正趕上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這時候,劉琮住在襄陽,劉備駐紮在樊城。劉備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突然間得知,曹操已經到達宛城,只好帶著民眾倉促間南撤。經過襄陽的時候,劉琮的屬下又有很多人跟隨了劉備,等到達當陽,民眾已經達到了十多萬。劉備的目的地是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到了這兒,劉備可以據城而守,和曹操周旋。或者說,只有到了江陵,劉備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但由於帶著的人太多,行軍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每天只能是行走十幾里。諸葛亮為此憂心忡忡,對劉備說:「應該快速行軍保有江陵,現在雖然是擁有很多人,但能打仗的人少,假如曹操突然來到,我們怎樣抵擋?」
三國三次最為成功的突襲閃電戰
用兵講究「兵貴神速」,這在三國時期不乏成功的先例。不管是千里奔襲,還是一大早晨突然來到敵人面前,都是讓敵方出乎意料,使敵人在驚慌失措中達到戰役的預想效果。而被襲擊一方,無論是措手不及,還是驚慌失措,都會在主將心理上和士氣上受到嚴重打擊,從而導致戰事的被動甚至失敗。這種戰法,關鍵在於一個「快」字,這樣才能達到預想的效果,從而獲取戰役的勝利。有時候,這種戰法可能僅僅實施於一個大的戰役的局部,但它的影響和作用卻可能決定著整個戰役的勝負。且看三國三大突襲成功的閃電戰。
司馬懿千里奔襲擒孟達
要說突襲成功的戰例,三國時期當首推司馬懿突襲上庸。所以,儘管這次戰役發生較晚,也不得不放在前面來說。
孟達原本是劉備屬下,因為與主將劉封不和,就率領所部投降了魏國。魏文帝曹丕見了孟達比較喜歡,就封了孟達一個建武將軍、平陽亭侯。還把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併成一個新城郡,讓孟達擔任新城郡太守。
曹丕死後,和孟達關係密切的桓階和夏侯尚也都已去世,孟達在朝中沒有了依靠,心內開始惴惴不安,就暗中寫信給諸葛亮,表達了有意回歸蜀漢的意願。諸葛亮想引誘孟達以為外援,就回信安慰他,說他投降曹魏都是劉封不能容人的原因,於是兩人互通音信多次。孟達和魏興太守申儀有矛盾,申儀就將孟達想回歸蜀漢的計劃透漏給了司馬懿。司馬懿一邊寫信安撫孟達,一邊秘密調遣軍隊進行討伐。
孟達認為,司馬懿率領軍隊來討伐,至少需要三十日才能到達,可是司馬懿八天內行軍一千二百里,在孟達來不及部署的時候就來到了上庸。諸葛亮認為孟達投誠之心並不堅決,也沒有發兵相策應。上庸在被司馬懿圍困了十六天之後,孟達部將開城投降,孟達因此被殺。
司馬懿八天內行軍一千二百里,每天行軍一百五十里,這在古代的軍事行動當中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要知道,司馬懿是要前去攻城,並不是打一下就可以解決戰鬥的。即便是先把城圍起來,這種無後勤作戰,士兵至少也要帶著十幾天的糧食吧!這種重負之下的連續強行軍,真不是一般部隊都能做到的。或者說,司馬懿用的都是騎兵,可是,單純的騎兵又怎能攻城?即便是圍而不打,僅僅是列陣相對峙,騎兵也沒有優勢。更何況,即便是騎兵,也要帶著糧草、營帳等大宗輜重,因為這不是三天五日的事情。也難怪孟達估計需要三十日時間。孟達是懂軍事之人,司馬懿只用了不到孟達估計的三分之一時間,又怎能不說是奇跡!由此可以設想,諸葛亮沒有發兵的另一個原因,是不是也因為事發突然,來不及做出部署?
曹操突襲烏巢糧倉轉變戰局
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數月之久,由於曹操兵力上處於劣勢,一時無計可施。尤其是,曹操的糧食已經難以為繼了。為此,曹操甚至產生了回兵許縣的想法,只是由於荀彧的勸諫才堅持了下來。恰在此時,袁紹的謀士參謀許攸來投奔曹操,並獻上一計說,袁紹的糧草都囤積在烏巢,沒有重兵把守。如果以一支快速部隊襲擊,突然而至,燒燬他的糧倉,用不了幾天,袁紹就會失敗。曹操採用了許攸的建議,親率五千騎兵突襲烏巢。曹操用的是袁紹軍隊的旗幟,人噤聲,馬縛口,每個人都拿著引火之物,趁夜出發,路上碰到有人詢問,就回答說:「袁公害怕曹操抄後路,派兵前來加強防備。」就這樣,曹操在黎明時分到達烏巢。緊接著,曹操對守衛烏巢糧倉的袁軍發起了攻擊。
烏巢守軍大將是淳於瓊,他見曹操的軍隊少,就來到營門外列陣迎敵。曹操加緊攻擊,淳於瓊退回到營寨之內,曹操就繼續攻擊。袁紹得到消息,派出部隊救援。曹操手下的人告訴曹操,說敵人的騎兵已經很近了,請您下令分兵抵抗吧!曹操大聲說:「等敵人到了身後再報告!」在曹操的率領下,士兵們個個奮力死戰,終於打敗了淳於瓊。經此一戰,袁紹軍心渙散,再加上張郃等人投降,再戰,袁紹軍隊崩潰,只得退走,渡過黃河回到冀州去了。
突襲烏巢是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本來弱勢一方的是曹操,而糧食的匱乏,更是曹操的致命之處。但袁紹的要害之處同樣也是糧食。袁紹雖然糧食供應比曹操要充足一些,但他同樣需要不斷地運輸補充,一旦糧倉被燒,袁紹的窘迫更會立刻凸顯。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曹操接受了許攸的建議,立即突襲烏巢糧倉。
此戰的特點在於一個「快」字。烏巢離袁紹大營四十里,算不上太遠,但曹操要繞過袁紹大營,走的是夜路,路上還要騙過袁紹的游動部隊,可想這四十里路該有多難。就是在這樣的難度之下,曹操還是在黎明前突然來到了烏巢。正因為這個突然性,才引起了烏巢「營中驚亂」。另外,曹操決定後不顧左右有所懷疑,馬上實施,絲毫沒有猶豫。同時,作為一軍主帥親自前往,也是少有的,可見,曹操知道這一戰的重要性。如果說,官渡之戰決定了曹、袁兩家誰是諸侯老大,那麼,奇襲烏巢則是決定了官渡之戰的勝利歸屬。
曹操輕騎突襲劉備得荊州
曹操伐劉表,正趕上劉表死了,他的兒子劉琮投降了曹操。這時候,劉琮住在襄陽,劉備駐紮在樊城。劉備不知道劉琮已經投降,突然間得知,曹操已經到達宛城,只好帶著民眾倉促間南撤。經過襄陽的時候,劉琮的屬下又有很多人跟隨了劉備,等到達當陽,民眾已經達到了十多萬。劉備的目的地是江陵(今湖北荊州市),到了這兒,劉備可以據城而守,和曹操周旋。或者說,只有到了江陵,劉備才算是有了立足之地。但由於帶著的人太多,行軍速度實在是太慢了,每天只能是行走十幾里。諸葛亮為此憂心忡忡,對劉備說:「應該快速行軍保有江陵,現在雖然是擁有很多人,但能打仗的人少,假如曹操突然來到,我們怎樣抵擋?」
正所謂是英雄相見略同,曹操也知道這一點。在他看來,江陵城軍事物資充足,如果讓劉備佔領,對於他佔領整個荊州地區將非常不利。於是,曹操命令軍隊放棄輜重,率領輕騎兵趕到襄陽。到達襄陽後,曹操聽說劉備已經過去了,就率領五千精銳騎兵急急追趕,一天一夜行軍三百里,終於在當陽趕上了劉備。劉備大敗,只好抄近路跑往漢津,幸好碰上關羽的船隊,這才渡過沔水。又遇上劉琦的部隊,一起到達夏口(今湖北武漢)。
曹操一天一夜行軍三百里到達當陽,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切斷了劉備前去江陵城的行軍路線,打亂了劉備的軍事目的;二是俘獲了劉備大量的人馬和輜重,獲取了劉備帶走的民眾。假如不是這般閃電似的快速出擊,讓劉備佔有江陵,曹操在荊州的形勢將是很不利。雖然後來由於赤壁之戰曹操仍然沒有佔有整個荊州,但曹操還是得到了樊城和襄陽,這讓他在整個鼎足而立之時也始終處於一種有利的地步。假如劉備能夠進入江陵,後果會是什麼樣的呢?劉備將不需要依附孫權,自己就會獲得荊州的江南四郡,再加上江陵和夏口,劉備自己將足以和曹操抗衡。而僅僅有襄樊兩城的曹操將很難在荊州立足,因為劉備走的時候是帶著民眾走的,當時的樊城幾乎就是空城。再加上劉備在這一帶的仁政基礎,劉備想恢復可能性會很大。尤其是,這時候的劉備,要比兩人「煮酒論英雄」時還要強大,他除了擁有關羽、張飛這兩個「熊虎之將」(周瑜語),還有一個謀略家諸葛亮!後來儘管因為需要抗曹兩家聯合,但由此也產生了分歧,建安二十年的爭奪長沙等江南三郡,二十四年的偷襲關羽,都是源於兩家對荊州歸屬權之爭。由此可見曹操這一仗奇襲閃電戰意義該有多麼重大。
以上三次戰役,規模都不是很大,尤其是後兩次,但其意義卻非比尋常。它們除了對國家利益或者戰役勝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外,還很好地演繹了兵貴神速的「貴」在何處!也難怪古今的軍事家都要把速度作為軍事各個環節的重要法寶來看待。
亂了劉備的軍事目的;二是俘獲了劉備大量的人馬和輜重,獲取了劉備帶走的民眾。假如不是這般閃電似的快速出擊,讓劉備佔有江陵,曹操在荊州的形勢將是很不利。雖然後來由於赤壁之戰曹操仍然沒有佔有整個荊州,但曹操還是得到了樊城和襄陽,這讓他在整個鼎足而立之時也始終處於一種有利的地步。假如劉備能夠進入江陵,後果會是什麼樣的呢?劉備將不需要依附孫權,自己就會獲得荊州的江南四郡,再加上江陵和夏口,劉備自己將足以和曹操抗衡。而僅僅有襄樊兩城的曹操將很難在荊州立足,因為劉備走的時候是帶著民眾走的,當時的樊城幾乎就是空城。再加上劉備在這一帶的仁政基礎,劉備想恢復可能性會很大。尤其是,這時候的劉備,要比兩人「煮酒論英雄」時還要強大,他除了擁有關羽、張飛這兩個「熊虎之將」(周瑜語),還有一個謀略家諸葛亮!後來儘管因為需要抗曹兩家聯合,但由此也產生了分歧,建安二十年的爭奪長沙等江南三郡,二十四年的偷襲關羽,都是源於兩家對荊州歸屬權之爭。由此可見曹操這一仗奇襲閃電戰意義該有多麼重大。
以上三次戰役,規模都不是很大,尤其是後兩次,但其意義卻非比尋常。它們除了對國家利益或者戰役勝負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之外,還很好地演繹了兵貴神速的「貴」在何處!也難怪古今的軍事家都要把速度作為軍事各個環節的重要法寶來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