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張昭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瞭解。
提起東吳的名臣張昭,可謂是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孫策創業之初,張昭被任命為長史,在孫策平定將歐東的戰事中立下汗馬功勞,可以說是孫策乃至東吳的首席智囊。孫策在彌留之際,將孫權托付給他,張昭不辱使命,率「率群僚立而輔之」。因此,孫權對他也極為敬重,接位之後,「復為長史,授任如前。」
在孫權執政期間,張昭為東吳的發展殫精竭慮、鞠躬盡瘁,在許多重大決策中也處處都有他的身影,是東吳前期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臣。但是這其中有一個令人十分費解的問題:孫權為什麼沒有立張昭任命丞相呢?
據《三國誌張昭傳》載,黃武元年(公元222年),孫權就任吳王后,準備設立丞相一職,當時東吳的文武百官都覺得這一職位非張昭莫屬,於是眾口一詞推薦張昭上位。但是孫權給出的說辭是丞相一職事務繁雜,還有更重要的大事需要煩勞張昭去處理,將他留在丞相的位置上並不是最佳的選擇。眾人也都被這一理由給糊弄過去了。此後,孫權任命了名不見經傳的孫邵為東吳的首任丞相。
黃武四年(公元225年)孫邵去世後,眾文武再次推薦張昭上位。結果孫權依然沒有任用張昭,而是任命顧雍繼為丞相一職。不過,這一次孫權倒是說了一句大實話,他說:「我怎麼會不愛惜張昭的才華呢?只是丞相處理的事物非常繁雜,而張昭性格剛直,如果不採納他的諫言,就會憤懣不平使性子,這對誰都沒有好處,所以才不用他。」
孫權說的這個理由倒也確實是真的,這從黃龍元年(公元229年)君臣二人因為遼東公孫淵的事情而出現的一場鬧劇就能看出來。當時,孫權沒有採納張昭的建議,張昭就稱病罷朝不理政務,兩個人經過幾輪的交鋒沒有決出勝負,最後還是在張昭子孫們的勸慰之下,雙方才罷手言和,結束了這場鬧劇。
從這個典型事件上就能看出來,張昭的胸襟確實不大,器量也過於狹隘。作為百官之首,每天都要面對諸多繁雜的人事,沒有博大的胸襟和高雅的器量,是很難做好這份工作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的話,張昭確實不太適合當丞相。
當然,這只是孫權擺在明面上的原因,其實還有很多潛在的原因不好明說,但通過史料上的記載就能看出來。
孫權接掌江東最初的兩年,對張昭確實很敬重,也很信任和依賴,遇到大事小情也都會跟他協商,張昭提出來的建議,孫權也都會採納。但從建安七年(公元202年)開始,君臣二人之間的關係逐漸開始疏遠,張昭在東吳的政治地位也逐漸下降,這一時期發生了兩件大事。
第一件是曹操命孫權遣送質子的事情。據《江表傳》載,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曹操命孫權向朝廷遣送質子。當時面對這件事情,孫權本身的意思就是不送,但是又一時拿不定主意,所以召集眾臣開會協商。「張昭、秦松等猶豫不能決」。張昭的這一表態讓孫權非常失望。最終還是在周瑜的堅持下「遂不送質」。從這件事情開始,孫權對張昭的態度就發生了改變,其地位也開始下降。
第二件事情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面對曹操的大舉進攻,孫權、周瑜、魯肅主戰,而張昭等人主張避戰歸降。如果說第一件事讓孫權感到失望的話,那麼這一次則是讓孫權徹底對張昭失去了信心。據《三國誌魯肅傳》載:「權歎息曰:『此諸人持議,甚失孤望。』該傳注引《江表傳》中也有同樣記載:「子布、文表諸人,各顧妻子,挾持私慮,深失所望。」
通過這兩件事情,孫權已經將張昭徹底排擠出了核心決策層。孫權雖然對張昭非常敬重,但對於張昭屢次主張歸附曹魏並詆毀、駁斥周瑜、魯肅等人的行為非常的反感和不滿,這也是孫權不用張昭擔任丞相的一個原因。
不過,通過孫權設立的幾位丞相可以發現另外一個問題:東吳的丞相跟其它丞相在職能和權限上有很大的不同。
丞相一職,被譽為是百官之首、文武之尊,在朝廷中相權僅次於皇權,在某些特殊情況下甚至會超越皇權。例如東漢丞相曹操和蜀漢丞相諸葛亮,他們都把相權發揮到了極致,權力之大這是有目共睹的,可謂軍政大權一手在握。
反觀孫權設立的五位丞相中,孫邵、顧雍、步騭這三位是孫權一步步提拔起來的大臣。雖然他們在擔任丞相位比較耿直,給孫權找一些不痛快,但是還沒有一個敢像張昭那樣怒觸龍顏、寧折不彎。陸遜和朱據就更為明顯,一個是侄女婿,一個正牌女婿,在孫權看來都是後輩,語言上的數次斥責還在其次,罷免、下獄更是手到擒來。
由此可以看出,孫權始終是把皇權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東吳的丞相就是一個助手而已,只不過是掩人耳目、安百官之心掛了一個名頭。而張昭卻不符合這些條件,因此才沒有獲得孫權的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