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張昭,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外事不決問周瑜,內事不決問張昭」,作為東吳兩大柱石,周瑜其實很好理解,但是張昭出現在這裡很多人都認為名不副實,尤其是後期魯肅、陸遜等等都要比張昭更加出名一些,所起到的作用更大,這就使很多人奇怪張昭為什麼能有這麼高的地位。那麼歷史上的張昭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其實,很多人之所以覺得張昭平庸,是因為他們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年齡。張昭是最早加入孫策的文官之一,另外一人是江東「二張」的張紘,所以對東吳的文官集團來說,張昭的資歷是居首的。張昭年少時擅學好書,曾隨白侯子安學習《左氏春秋》,東漢末年,戰亂時期深受江南霸主孫策重用,官拜長史和撫軍中郎將。孫策在位時,凡國家重要事物都交給張昭代理,當地百姓,北方大夫,官僚皆對張昭十分敬重,孫策更將其視為自己的得力助手,而且在自己死後,留下「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遺言。
之後,張昭主張「實施穩定豪強政策」,為江東國力穩定,持續發展做出了很大貢獻。孫權掌管江東初期,內部隱患不斷,因其根基未穩,導致一些不服的人勾結在一起,謀圖造反,張昭竭力輔佐孫權安撫百姓,犒賞官隸,整頓軍隊,才使得江東民心逐漸穩定了下來。張昭為人耿直,謹小慎微,又受孫策托孤遺命,對孫權更是敢言善柬,以愚忠直柬聞名,經常在孫權左右任謀臣,對國事決策起著重要的指導性作用。孫權每次出征,都讓張昭鎮守後方,總領府暑事務,因此張昭後期很少領兵出戰,行事規矩,穩中求勝,凡事不肯冒險盲進。
而張昭行事確實過於謹慎,尤其在那個戰爭肆虐的年代,男兒血性氣不足,堅守綱常倫理,在赤壁之戰中,提出降曹的建議也不足為怪。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在張昭看來,在這亂世中,東吳能守住一方領土就算萬幸,就算守不住,早做打算,以免日後落個國破家亡,生靈塗炭的下場,但即便如此,並不影響他在東吳長期以來建立的的威望與權重,作為兩朝老臣,兩代君王對他都十分器重。
綜上可見,張昭與周瑜分工不同,擅長領域不同,思慮時態方向自然也不同,站在百姓生計角度來考慮,東吳與魏國在兵力上,實在差距甚遠,自己既不如周瑜聰明,又不如諸葛亮智慧,對外發動戰爭不是自己的特長,那麼投降至少能保全國力,使江東百姓免受戰亂傷害。張昭受遺輔佐,功勳克舉,民望所歸,眾所崇戴,可謂一代忠君賢達內臣,就連孫權也說過:「吳國士人,進宮拜朕,出宮則拜您,朕對您的敬重已經到了極點。」
正所謂「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建國安邦之國家大事上,張昭勞苦功高,因此他在吳國地位很高,也是實至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