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昭的真實水平如何?為何孫權那麼看重他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張昭的真實水平如何?為何孫權那麼看重他

曹操是以天子的名義征討四方,如果我們抵抗,就是違背了朝廷的意願,在大義上不佔有名分。曹操佔據了荊州以後,有水軍20多萬,雖然可以依靠長江天險抵擋,但曹操坐擁人數優勢,可以說於東吳是共享長江天險。曹操是虎狼之師,如果抵抗一旦戰敗,不免生靈塗炭。

張昭幼年時就很好學,所以聞名四野,成年後又被舉孝廉,幾乎已經獲得了做官的資格,但是他推辭不接受,徐州刺史陶謙請他出山,他不答應,陶謙大怒將他扔進牢房裡面,好在被好友救出來,但也沒有因此嫉恨陶謙,在他去世以後,還親自寫了祭文。對張昭的賞識始於孫策,甚至出入都和兄弟一樣,這一點幾乎和周瑜地位差不多,兩個人一個能文,一個能武。孫策在前方征討的時候,後方的政事基本都交給張昭管。

黃巾軍起兵後,張昭就南渡江避難;孫策佔領江東後,非常重視張昭,任命張昭為長史、撫軍中郎將,把張昭的母親當作自己的母親來行禮,治理和軍事都交給張昭處理。孫策死後,張昭建議孫策不要悲傷、馬上即位治理,穩定江東人心;張昭經常勸孫權不要去射虎,認為「夫為人君者,謂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謂馳逐於原野,校勇於猛獸者乎?」,剛開始孫權還聽,製造射虎車後,就經常去射虎,不停張昭的勸諫。

俗話說,小心駛得萬年船,在張昭看來,在這亂世中,東吳能守住一方領土就算萬幸,就算守不住,早做打算,以免日後落個國破家亡,生靈塗炭的下場,但即便如此,並不影響他在東吳長期以來建立的的威望與權重,作為兩朝老臣,兩代君王對他都十分器重,孫策死前留有遺言:「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可見張昭與周瑜分工不同,擅長領域不同,思慮時態方向自然也不同,站在百姓生計角度來考慮,東吳與魏國在兵力上,實在差距甚遠,自己既不如周瑜聰明,又不如諸葛亮智慧,對外發動戰爭不是自己的特長,那麼投降至少能保全國力,使江東百姓免受戰亂傷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