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曹操為何不稱帝?希望對你們能有所幫助。
曹操聰明,他不敢稱帝。亂世稱帝者多如牛毛,大都是醜類,讓人笑話的醜類。
皇帝的標準是什麼?第一個大帝秦始皇說的好,稱帝必須「德超三皇,功蓋五帝」,秦始皇完全可以的,劉邦三年亡秦、五年滅楚,也是可以的。曹操就差太多了,為漢相而不能一匡天下,當丞相都不太夠格,如何稱帝呀!
那有的人就非要稱帝,那只是他個人的事情。袁世凱有什麼功德?不就是簽了21條嘛,喪權辱國,對不對,於是就以丑為美,做了83天皇帝夢。曹操多有心眼,世稱阿瞞,他才不做這樣的蠢事。
操掃平北方建立霸府的事功、實權與「代漢者當塗高」的讖緯解釋(象魏者闕,闕當途而高)相配合,一實、一名,再加上「漢官多按曹辦事」的政治現象,成為佐證曹操配得上在212-217年間步步逼近帝位的「天意民心」之表現。
但,公元218年發生在鄴城(魏王國都、東漢龍興地)、許都(東漢帝都)、南陽(東漢帝鄉)的三次謀反案,以及公元219年發生在漢水流域的一連串軍事失利(模仿漢王劉邦故事的漢中王劉備在漢水搞事情),則成為曹操稱帝在天下形勢與天意佐證上的強大阻礙,使得此時稱帝成為一件既不具有務實性、也不具備正當性的「昏招」。
貿然稱帝,不僅沒有進一步勝利的功勳支持,也沒有「漢朝天命確實衰竭」的形勢佐證,更可能會失去剛剛與曹操媾和的孫權支持。畢竟孫權此時與曹操媾和,好歹也可以說是歸順漢朝中央,一旦曹操稱帝,孫權若是繼續效忠曾經被自己罵做漢賊且已經徹底做足了漢賊的「魏朝」,就等於對天下人宣告自己的厚顏無恥。曹操犯不著為了一時的名位,丟掉剛剛前來跪舔的孫權支持,重新陷入孫劉聯合抗曹的窘境,失去孫劉因益州利益分贓不均而產生矛盾的一統機會。
(此處「益州利益分贓不均」系「簡寫」,是指劉備獨吞益州、獨上尊號,為孫劉矛盾的徹底擴大,添薪加柴。)
所以,曹操不稱帝,及時剎車,就是對「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精神的本色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