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末三國時期,劉備和曹操,可以說是一生之敵。建安四年(199年),車騎將軍董承受漢獻帝劉協衣帶詔,劉備遂與董承等人同謀。恰逢當時曹操派劉備與朱靈一起攻擊袁術,袁術於途中病死,其後劉備進軍下邳,殺徐州刺史車胄,於是北連袁紹抗擊曹操。曹操派司空長史沛國劉岱、中郎將扶風王忠往攻,被劉備擊退。建安五年(200年)春季,衣帶詔事發。曹操親自東征劉備,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在此之後,劉備沒有放棄,而是繼續和曹操相抗衡。特別是在赤壁之戰中,劉備聯合孫權擊敗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形。
到了公元215年,劉備剛剛擊敗劉璋,攻佔了益州之地。與此相對應的是,曹操則迅速擊敗張魯,拿下了漢中之地,避免劉備進一步擴張自己的地盤。那麼,問題來了,曹操拿下漢中後,為何不趁勢進攻益州,消滅劉備呢?對於當時的劉備,剛剛奪取益州,正是立足未穩之際,所以,曹操沒有攻打益州,無疑是在坐視劉備變強。
一
首先,從曹操的戰略規劃來看,他取漢中,是為攻取益州做準備。公元215年,曹操到達漢中南鄭後,對張魯親自迎接自己的行為深加讚許,又因張魯早有歸順之意,所以任命他為鎮南將軍,以客禮相待,封張魯為閬中侯(一作「襄平侯」),食邑一萬戶。對於曹操來說,最大的志向就是在有生之年掃清天下群雄。因此曹操在攻取益州之後,也應當趁勢進攻益州。於是,在曹操剛剛奪取漢中之地後,司馬懿進言說:「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克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而另一位謀士參謀劉曄也持相同意見:「今不取,必為後憂。」
一定程度上,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曹操確實不應該錯失公元215年攻打益州的機會。因為劉備剛剛奪取益州,可謂人心還沒有完全歸附。但是,曹操最終不為所動,選擇回到北方中原。而這,無疑給了劉備坐穩益州,增強自身實力的喘息之機。對此,在筆者看來,曹操之所以沒有趁勢進攻益州,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點。
二
一方面,就曹操內部來說,一直存在反對的聲音。比如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平定關中,進爵魏公,謀士參謀荀彧憂憤自盡。再比如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取得漢中,進封魏王,名士崔琰下獄而死。這說明在曹操不斷篡奪東漢王朝大權的過程中,遭到忠於漢室力量的激烈反對。雖然曹操殺伐果斷,但是,忠於漢室的力量不會一下子就被連根拔起。
於是,曹操不敢在漢中之地停留更長時間,更不敢和劉備陷入到持久戰中。因為曹操一旦在益州陷入到戰爭的泥潭中,無疑會給後方的反叛勢力以可乘之機。一旦後方不穩,前線又吃到敗仗的話,那麼看似強大的曹魏,也可能是因此遭到重創。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太醫令吉本、少府耿紀、司直韋晃等人謀反。但不久事情敗露,幾人被曹操所殺。在曹操回到朝廷之後,依然無法避免叛亂的發生,如果曹操長期在益州和劉備交戰的話,無疑會發生不可收拾的後果。
三
另一方面,對合肥虎視眈眈的東吳,也讓曹操不敢進攻益州。公元215那邊,孫權見曹操遠在漢中,未能及時回到東邊,在當年八月率十萬人北至陸口,出征合肥。當然,在合肥之戰中,孫權剛到合肥城外,便遭遇了張遼的突襲,猛將陳武奮戰至死;在撤軍時,孫權又再次遭遇了張遼的突襲,在呂蒙、凌統、甘寧等人拚死保護下,孫權蹴馬趨津,助鞭過橋,再度脫險。雖然在合肥之戰中,張遼成功擊敗了率領10萬大軍的孫權。
但是,如果曹操繼續留在益州和劉備交戰的話,那麼,難保孫權不會再次率領大軍進攻合肥。也即從曹操的角度來看,不願意陷入到兩線作戰的困境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冬,曹操進駐居巢,再攻濡須塢,又在丹陽煽動費棧等山越起事。次年,孫權派賀齊及陸遜平定費棧叛亂。在從漢中撤回之後,曹操選擇給孫權施加壓力,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遏制孫權的進攻勢頭。
四
最後,除此之外,曹操想要進攻益州,存在諸多不利條件。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親率十萬大軍西征漢中,抵達陽平關,張魯想要投降曹操。但張魯弟張衛不聽,率數萬人馬堅守陽平關,為曹操所破。對此,在筆者看來,這說明在漢中的將士之中,還是存在一些不願意歸降曹操的勢力。因此,曹操首先要做的是安撫張魯等人,如果貿然進攻益州的話,或許會導致這些不誠心歸降的勢力起兵,以此威脅到曹操對於漢中的佔據。並且,縱觀曹操之前的戰役,不管是對付呂布、劉備,還是和馬超、袁紹、袁術等人交手,都非常依賴精銳的騎兵,以此達到閃擊戰,也即突襲的效果。比如大家熟悉的虎豹騎,就是曹操麾下的一支精銳騎兵。
不過,眾所周知,益州的山川之險,會讓這些騎兵沒有用武之地,也會讓擅長閃擊戰的曹操無法發揮自己的優勢。比如南征荊州時,曹操的騎兵差一點就俘獲了劉備,但是,在益州作戰的話,曹操只能和劉備進行拉鋸戰了,而且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以此攻克劉備設立的防守據點。綜上,因為以上幾個原因,曹操在拿下漢中之地後,沒有立即進攻益州。當然,曹操並沒有忽視劉備這位一生之敵。等到劉備進攻漢中的時候,曹操親率大軍,和劉備展開了激烈的漢中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