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不知道:蜀漢集團的讀者,下面三國網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著往下看吧~
三國時期,人才十分重要。三國君主都以善於用人而著稱,但是風格各不相同。「曹操以權術相馭,劉備以性情相契,孫氏兄弟以意氣相投。」其中劉備善於收攬人心,史稱「士之下者,必與同席而坐,同簋而食,無所簡擇,眾多歸焉。」圍繞在劉備身邊的文臣有諸葛亮、龐統、法正、許靖、劉巴等,武將有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等,可謂人才濟濟。然而,劉備也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蜀漢兩大集團的矛盾,這也加速了蜀漢的滅亡。本文簡單介紹了一下蜀漢兩大集團之間的矛盾。
一,劉焉、劉璋時期的蜀中矛盾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各地起義不斷。劉焉就向中央建議「廢史立牧」,也就是中央向地方派遣州牧代替刺史,掌握地方的軍政大權,藉以鎮壓各地的反叛。在農民起義蜂起的時代,朝廷也只能放權讓地方去鎮壓,但是結果就是地方的州牧紛紛擁兵自立,成為諸侯。
劉焉本人也想成為交州牧,但是沒有被批准。而後,益州黃巾軍起義,攻殺掉益州刺史郤儉。於是東漢中央就任命劉焉充益州牧。劉焉還未到達益州,益州的黃巾軍已經被益州土著首領賈龍擊敗。劉焉進入益州後「務行寬惠」,對於緩和益州的階級矛盾是有利的。
劉焉入蜀,也帶了大量的親戚故舊,是劉焉的羽翼。後來劉焉又將南陽、三輔等地流入益州的數萬家流民收以為兵,名曰「東州兵」,成為劉焉的爪牙。劉焉憑借「東州兵」,控制益州。但是劉焉重用親戚故舊和東州兵,就對蜀地土著豪強的利益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兩大集團的矛盾尖銳起來。
劉焉為了鎮壓豪強,於是殺「州中豪強」王成、李權等「以立威刑」,結果引發了豪強任岐、賈龍的起兵。194年,劉焉去世,劉璋繼位。史載:「璋性寬柔,無威略,東州人侵暴舊民,璋不能禁,政令多闕,益州頗怨。」為了緩和矛盾,劉璋重用益州大族趙匙,試圖拉攏蜀中豪強。然而,趙匙也起兵,蜀郡、廣漢、犍為三郡立即響應。平定了這次叛亂後,劉璋「德政不舉,威嚴不肅」。
巴蜀地區,原本是劉邦起家的地方。巴蜀的基本很少面臨戰爭威脅,大後方相對穩定。佔據巴蜀,對於爭奪天下,是很有利的。然而劉焉、劉璋父子佔據益州多年,但是在政績上並沒有什麼成就,自保尚且如履薄冰,根本談不上爭奪天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劉焉、劉璋沒有處理好和蜀中大姓之間的關係。
二,劉備入蜀後的方針
211年,劉璋為了對付漢中的張魯,邀請劉備入蜀。於是劉備帶領數萬人進入蜀中,但是劉備並未進攻張魯,而是乘機奪去了劉璋的地盤。從此,益州成為了劉備的根據地。在入蜀之前,劉備長期活動在荊州一帶。荊州在東漢末年遭遇的戰亂較少,經濟比較穩定,許多北方士人都避難於此。劉備和他們交流比較密切,使得「荊楚人士,從之若雲」。《三國誌·蜀傳》立傳的有59人,其中荊州人士就佔據了27人,半壁江山。
劉備入蜀後,這些荊楚人士也進入了益州,於是蜀中的矛盾更加複雜。為了穩定益州,對各大的集團的人士都加以招攬籠絡。首先,荊楚人士為劉備打江山立下了汗馬功勞,劉備必定加以重用,所謂「豫州入蜀,荊楚人貴」。
第二,對待劉璋的殘餘勢力,劉備也加以拉攏,劉備娶了劉璋集團內的實力派吳懿的妹為妻;劉璋部下董和「內干機衡二十餘年」他的兒子董允後官至尚書令,成為蜀漢四大宰相之一。劉璋的僚屬劉巴、呂艾、李嚴都擔任過尚書令一職。當時蜀郡太守許靖很早就想投靠劉備,不過他徒有虛名,劉備看不起他。但是為了籠絡人心,劉備也以許靖為長史,後來提拔為司徒。通過一系列的措施,劉璋的舊勢力就和劉備的荊楚人士融為一體了。
第三,對於益州豪強,劉備採取一分為二的政策。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認為過去劉璋「以寬治民」,導致「德政不舉,威嚴不肅」「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於是諸葛亮採取了以嚴治國。對於蜀中豪強中的人才,劉備集團就積極籠絡,納入集團內部,「是以西土成服,諸葛亮能盡時人之器用也」;對於驕橫之人,則除之而後快。
《三國誌》評價劉備用人,以「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關羽、張飛、馬超為爪牙;許靖、麋竺、簡雍為賓友。及董和、黃權、李嚴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吳懿、費觀等又璋之婚親也……劉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處之顯任,盡其器能。」劉備對各集團士人的拉攏重用,是能夠和曹操、孫權抗衡的一個重要條件。
三,諸葛亮北伐和蜀中矛盾的激化
劉備建立蜀漢,其目的是一統中原,匡扶漢室。和劉備一起進入蜀中的「荊楚群士」,也大多數以軍功上位,他們希望安定後繼續北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對於蜀中豪強來說,安定才是最重要的,如果繼續對外作戰,一方面會加重賦稅的徵收、物資的消耗,另一方也不能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荊楚人士和蜀中豪強的矛盾一直是存在的。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雖然大體上堅持了劉備的用人方針,但是對蜀中豪強不敢重用,蜀中豪強也就無法進入統治上層。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戰爭中,重用襄陽人馬謖,將有實戰經驗的魏延、吳懿等撂在一邊,最終也因為馬謖失街亭而導致整個北伐戰爭失敗。劉備時期,蜀漢人才濟濟,但是到了諸葛亮時期,蜀漢的人才卻逐漸凋零,其原因就是諸葛亮不敢啟用蜀中豪強。
諸葛亮堅持北伐戰爭,加重了蜀漢的內部矛盾。當時全蜀「領戶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可是軍隊就有10多萬,官吏4萬人,平均九個人負擔一個「戰士」,七家民戶養活一個「吏」,百姓的負擔很大。東吳孫休時派往蜀漢去的使臣薛珝曾說過「經其野,民皆菜色」。蜀中豪強士人譙周就寫下《仇國倫》一文,專門批判北伐戰爭。
譙周
263年,司馬氏派遣大軍討伐蜀漢,譙周就勸劉禪投降。蜀漢滅亡,對於外來人士來說,是一個災難,因為其建功立業的根據地沒有了。但是對於蜀中人士來說,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蜀中不用受戰爭之苦了。蜀漢滅亡後,司馬氏就將蜀中的外來人士全部遷出了益州,召回中原故地。
當然,有利也有弊。蜀漢的外來人士撤出,也就削弱蜀中的武裝力量。西晉末年,關中的數萬流民進入巴蜀,益州豪強無法抵禦,於是益州淪陷。後來流民在李特、李流的帶領下建立了成漢政權,是十六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