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的諸葛亮,可謂聞名了古今中外。特別是他過江東舌戰群儒的故事,更是成了了千古美談。但是,很多人認為,諸葛亮「舌戰群儒」事跡在歷史上是不存在的!只是《三國演義》的小說,故意誇大了諸葛亮的能力。
但是,不管歷史上諸葛亮是否真的舌戰群儒,但這件事的歷史背景,卻是確實存在的——史書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那麼,既然歷史上真有這事,那麼至於諸葛亮究竟是如何說服一干江東才子的,就沒那麼重要了。總是勝者為王,敗者為寇,事情辦成功了,就是王道!
而且,如果說小說《三國演義》把諸葛亮誇大了、神話了,但小說也可能將其他人物,如曹操、孫權、周瑜、劉備等人,都進行過誇大或虛構的改編,小說畢竟是小說,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揪住「諸葛亮」被誇大的傳言而經久不放。
說實話,說起諸葛亮「舌戰群儒」的事情,真的讓人欽佩不已:
諸葛亮初到江東時,作為弱國的使者,他一個人看上去勢單力孤。而且江東的那些自以為才高八斗的謀士參謀們,一個個盛氣凌人,完會沒有把諸葛亮放在眼裡。特別是以張昭為首的江東首席謀士參謀,氣勢非常囂張。他表明的主張是「降曹」,並說了一大堆冠冤堂皇的理由,令很多人點頭稱是。
但「降曹」雖然暫時平安,可實際上卻是既無能又無恥的表現。於是諸葛亮瞅準這個弱點,便出手凌厲,他歷數劉備一方怎樣仁義愛民、艱苦抗擊曹操等。之後,話鋒一轉:「蓋國家大計,社稷安危,是有主謀。非比誇辯之徒,應譽欺人;坐議交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誠為天下笑耳!」就這樣,諸葛亮一下子就揪住了張昭的短處,使張昭羞得張不開口。
後來,還有許多人不肯服輸:薛練、步鷹、萍蹤、陸績、嚴峻、程德樞之流等。可是,他們上來只是一個回合,就翻身落馬。比如:程德樞與程德樞,問諸葛亮「適為儒者所笑」,「尋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興邦立事」?
「小人之德……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諸葛亮說的二人啞口無言。
後來,薛練與陸績二人的發言,出於貶低劉備,抬高了曹操的身份,這就犯了當時士大夫階層中的輿論大忌。
於是,諸葛亮又一下抓住這點,斥責他們一個是「無父無君」,一個是「小兒之見」,直說的兩個人「滿面羞衡」,先後「語塞」。就這樣,諸葛亮一一的擊中他們的弱點,使對東吳的群儒們,個個理屈詞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