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位於甘肅禮縣,山川秀美,境內名勝古跡多處。禮縣為秦人的發祥地,秦早期都邑西犬丘(西垂),就在縣東永興一帶。隴南名勝——祁山,為著名的三國古戰場,蜀漢丞相諸葛亮「六出祁山」,在此屯兵,北伐中原。
「祁山武侯祠」經過近年的維修擴建,以嶄新的面貌接待中外遊客旅遊觀光。古鹵城——鹽官,曾為西北的騾馬集散地,西漢時此地盛產水鹽,詩聖杜甫著有「鹵中草木白,青者官鹽煙」的鹽井詩。
位於縣城南郊的「趙世延家廟碑」,建於元至元三年(1337),翰林學士承旨程鉅夫撰文,趙孟頫奉敕書丹。趙孟頫是元代著名的書法家,他的書法世稱「趙體」。
碑刻為他晚年作品,書體用筆圓潤,骨力內藏,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該碑刻為稀世之珍品。縣西南石橋鄉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高寺頭、右溝坪仰韶文化遺址二處,該鄉斬龍村為五代詩人王仁裕故里,還有三國姜維大戰鐵籠山古戰場遺址等。
人們對諸葛亮六出祁山的瞭解,更多的來自於《三國演義》。根據《三國演義》描述,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平定了南方,凱旋而歸,喘息未定,即又計劃北伐。
只因有司馬懿為魏國驃騎大將軍,鎮守西涼,是諸葛亮的心腹之患。諸葛亮用離間計,使曹叡把司馬懿貶為庶民,諸葛亮即上書請求北伐。
然而,要歷史的看待六出祁山和諸葛亮本人,《三國誌》應該是最具說服力的:實際上諸葛在五次北伐中至少有兩次沒去祁山。其實,諸葛亮出兵祁山多少次並不重要,因為這只是諸葛亮晚年北伐戰略思想的代稱,重要的是祁山在北伐中的戰略地位。
祁山在當時的地理位置真的很重要嗎?回答是肯定的。祁山位於甘肅禮縣東側,綿延約25公里。境內重巒疊嶂,被譽為「九州」之名阻,加之又在蜀隴過渡地帶,自然就成為三國時魏蜀必爭之地了。
祁山堡遺址。在禮縣祁山鄉政府以南的西漢水河床中部,矗立著一座外形酷似戰艦的孤山,這便是聞名遐邇的祁山堡。史料記載,三國時期,祁山堡四面如削,城牆堅固,只有一個城門能進出,易守難攻。
可能是諸葛亮的軍事指揮部所在地。西晉伊始,壘上即建武侯祠,供奉有諸葛亮之塑像。幾經修繕,其建築規模越來越大。如今祠內香火旺盛,慕名旅遊者絡繹不絕。
觀陣堡遺址。觀陣堡也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處古戰場遺址,該遺址位於祁山堡南側約兩公里的一座山頭上,居高臨下,山勢險峻。山頂四周為堅固的土城牆。
向著祁山堡的的一方有三個特別加固的了望口。瞭望口內兩側各能蹲下三四個人,便於輪流站崗和躲避堡外弓箭的襲擊。據考證,觀陣堡長約100米,寬約50米,可能為部隊營地。
點將台遺址。點將台遺址在祁山東北方約一公里的一個山丘上,是用土一層一層築起的一個圓台。我們現在還能看到殘留的一些三國時期的瓦當。站在高台,平川盡收眼底,我們依然能感受到諸葛亮當年點兵點將、揮旗調遣三軍的雄風。
九谷堆遺址。九谷堆是最有傳奇性的。當地人說,蜀軍北伐時遇到的最大一個問題就是糧草問題。由於自古蜀道難且路途遠,糧草緊缺導致無法打持久戰。魏將司馬懿深知蜀軍的這一點,便部署重兵圍住蜀軍,迫使蜀軍缺少糧草不戰自潰。
在此情形下,諸葛亮暗暗在祁山至羅堡十多里的平川裡壘起了九個土堆,上面覆蓋上糧食,然後有意讓司馬懿知道,司馬懿不知中計,以為蜀軍糧草甚豐,便撤兵了。
解圍後的蜀軍立刻補充了糧草,戰事出現了轉機。九谷堆由於風蝕雨淋加之農墾開挖,現在只能看到兩處還有土堆的樣子,其餘的都不明顯了。
除這些遺址外,祁山周圍還有當時圈養戰馬的圈馬溝遺址和駐紮軍隊的藏兵灣遺等遺址。
據當地人說,這一帶人經常會在田間地頭發現銹跡斑斑的箭頭、矛、戟等兵器,而且當地博物館裡也存有不少,可以想像當年軍隊的浩大和戰爭的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