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維的能力如何?為什麼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能力?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姜維的能力如何?為什麼他一直沒有機會施展自己的能力?

姜維的故事大家真的瞭解嗎?今天三國網小編給你們帶來全新的解讀~

諸葛亮死後,後期的蜀漢可以說大部分都是靠著姜維在撐著了,他繼承諸葛亮沒有完成的北伐事業,只可惜自己拿不到大隊兵馬,但是僅僅靠著不到萬人的軍隊,也能挫敗曹魏大軍,他的領兵打仗的能力可想而知。但是很可惜,當時並沒有多少人理解他,再加上他的身份很特殊,是曹魏投降而來的將領,就更不可能有機會施展了。那麼,姜維到底有多厲害呢?

姜維作為蜀漢後期的頂樑柱。在蜀漢甚至整個三國的歷史中都有著自己的一席之地。他個人的成敗是與蜀漢的興衰聯繫在一起的。他的所作所為:像叛魏降蜀,不忠;拋棄母親,不孝;連年北伐,不仁;不戰降魏,不義。也頗受後人的非議。

姜維的身份十分複雜,他本為魏人。《姜維傳》上說:「姜維字伯約,天水冀城人,少孤,與母居。以父冏昔為郡功曹,值羌,戎叛亂,身為郡將,沒於戰場,賜維宮中郎,參本郡軍事。」由此可知,姜維的出身很好,還是「烈士子女」。這讓他很早便身居高位。這樣的人輕易投降顯然不太可能。除非受到了外因的刺激,才會發生內因的變化。果然在《三國誌》與《魏略》上都記載了這樣一件事,那就是,建興六年,天水太守得知諸葛亮出兵北伐後,倉皇逃竄。

逃跑不說,還懷疑姜維等人與蜀軍有瓜葛。於是「夜亡保上邽」,等到姜維等人發覺後,早已大勢已去,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和幾位同僚被迫投降。由此可見,姜維的背叛完全是天水太守的多疑所致。姜維是沒有任何責任的。而在這次戰役中,姜維也與母親失散。姜維投蜀後,很快得到了諸葛亮等蜀漢高官的信任,在軍中站穩了腳跟。不久就「加奉義將軍,封當陽亭侯」還統領了5000蜀軍精銳——虎步兵。而此時,他才不過27歲。以一個降將的身份得到如此成就。不能不說姜維能力之高。

而這時,根據孫盛《雜記》記載:「初,姜維詣亮,與母相失,復得母書,令求當歸。維曰:良田百頃,不在一畝,但有遠志,不在當歸也」孫盛對此頗為不滿說其「違君徇利,不可謂忠;捐親苟免,不可謂孝」但我認為,作為那個紛亂的時代。親情顯得彌足珍貴。而且姜維自幼與母相依為命。他不可能如此絕情。孫盛的這段記載八成是假的。至於姜維之母。史無明文,恐怕再難與自己的兒子相會了。這是那個特定的年代所致,怨不得姜維。畢竟忠孝不能兩全。所以說「姜維不孝」,這一點也是有待商榷的。

再說說姜維的連年北伐。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是把姜維當作自己的繼位人來看的。曾給蔣琬寫信稱讚姜維(見《姜維傳》)。姜維感念諸葛亮的知遇之恩,也立下了不少戰功。這也讓他走到了人生的頂點。諸葛亮死後,政治上的繼任者是蔣琬,費禕。蔣琬是支持姜維北伐的。也進行了不少戰略構想。只是由於舊疾復發而未能實現。

如果說蔣琬是鷹派的話,那費禕就是名副其實的鴿派。他不僅不支持北伐,還限制姜維的出兵人數。我每次想到姜維帶著不足萬人的蜀軍與魏國的數萬虎狼之師相抗衡。不由得不禁感歎唏噓。與費禕爭權?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一個新降之人,不捲入蜀漢各黨派的明爭暗鬥就已實屬不易,還上趕著往前湊?可以說就算他與費禕這樣的老臣爭權,結果必定是對姜維極為不利的。

況且費禕的話本身也有些道理。在這種局面下姜維只有退讓的份。這也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姜維、諸葛亮的戰略思想無法被人所接受的現實。但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下,姜維一次次的挫敗了著名將領如雲的魏軍。在費禕死後,姜維才多次出兵北伐。史載姜維的北伐勝少敗多。

因此就有人說姜維窮兵黷武。但是大家請注意,窮兵黷武的意思是說:動用所有兵力,肆意發動戰爭。從表面上看,姜維確實是這樣,但大家請不要忘了。姜維的對手是擁有九州之地的魏國,它不僅地大物博,著名將領也是數不勝數:郭淮,鄧艾,鍾會皆為一時之選。

這一點,本為魏人的姜維很清楚。如果他不去攻打魏國,讓它安心發展。那麼不出幾年,魏國的實力將會遠遠超過僅有一州的蜀漢。那時怎麼辦?只有等死。可面對這麼一個大傢伙,兵出少了有用嗎?這一點諸葛亮明白,姜維明白。所以他們才會不斷地出兵,讓魏人得不到一絲安心發展的機會。這才有機會再去完成興復漢室的夙願。就算這些原因都是錯的。那麼怎麼沒人說諸葛亮這個「始作俑者」窮兵黷武。

可還是有許多人不理解,譙周就寫過一篇《仇國論》來勸諫姜維。可以說姜維面臨的不僅僅是魏軍的威脅,他的後方也不平靜。將軍無法全神貫注的去打仗已經十分被動了。但就是在這麼艱難的情況下,姜維還是把魏軍卡制在了子午谷一線,讓實力佔優的魏國被動防守多年。這在軍事史上簡直是個奇跡。從中我們也可以從另一方面感受到姜維的能力確實高超。也可以這麼說,姜維延續了衰敗中的蜀漢政權。而且蜀亡時還有10萬大兵,94萬百姓(見王隱的《蜀記》)。這樣的情況還能叫窮兵黷武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