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蜀漢和姜維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姜維是最冤的背鍋俠嗎?蜀漢滅亡,姜維得負全部責任嗎?真相到底又是什麼樣的?
姜維:你說我一個被打壓得連成都都回不去的大將軍,怎麼就該為蜀漢滅亡背鍋呢?姜維的後半生,完美地詮釋了何為「敗方MVP」。
很多人對三國歷史的瞭解完全來源於《三國演義》,但演義畢竟只是文學作品,有虛有實,實的部分也有詳有略。按照演義的說法,諸葛亮去世之後軍政大權便都落到了姜維手上,姜維儼然是後諸葛亮時代的蜀漢新一代權臣。然而,真實的歷史上,姜維在蜀漢政權內部根本沒有多大的話語權。諸葛亮之後,蔣琬為尚書令,治理政務,統籌蜀漢全局,姜維則僅為輔漢將軍,後被蔣琬提拔為司馬。
蔣琬是荊州人士,屬於劉備集團的骨幹。劉備帳下的荊州士人,在北伐這一目標上是不怎麼含糊的,因此蔣琬主政期間,北伐大業是他的工作重心之一。幾年後,遼東公孫淵反叛,魏明帝派司馬懿前往征討,蔣琬認為諸葛亮所言「天下有變」的時機已經到來,於是親自屯兵漢中,並聯絡東吳,隨時準備夾擊魏國。姜維此時也參與到蔣琬的軍事部署中,做向西進軍的態勢,威懾曹魏。但司馬懿平定公孫淵是在是神速,吳蜀兩國並未能抓住機會給予魏國致命一擊。
此後,蔣琬認為出岐山而攻涼州的路線實在是成本太高收益太低,於是開始將進攻中心轉向東方的上庸等地。但不久之後,蔣琬便病情加重而將國家大事交給費禕,又三年,蔣琬去世。
蔣琬的繼任者費禕,雖然是荊州人,但自小在益州遊學,實際上屬於益州士人。對於益州士人而言,劉備集團是外來戶,打破了他們原有的生活,他們對北伐並不感冒,認為北伐所損耗的物資是憑空加在益州人頭上的負擔,所以他們的政治態度是保守的。諸葛亮在世時,尚能以個人威望來團結住益州士人,但諸葛去世後,益州士人與荊州集團的矛盾加大。費禕繼任之後,將戰略重心由外部轉向內部,姜維多次提出北伐,費禕均以各種理由推脫,並且對「好戰分子」姜維處處掣肘,他曾對姜維說:
連諸葛丞相如此懷抱大才之人尚不能北伐成功,如今你我和諸葛丞相相比差得遠了,北伐更是成功不了,不如把精力放在保境安民上。
直到費禕去世後,姜維才真正獨自掌握軍權。然而,後主又寵信宦官黃皓,黃皓對手握重兵的姜維非常不放心,於是又開始打壓他。對外戰爭離不開經濟的支持,但姜維本人並不是治理國家型的人才,費禕去世後治民之權完全掌握在後主手中。根據吳國使臣的反饋,在後主的治理之下,蜀中的民眾已經「面有菜色」,連活下去都成苦難,如何能支撐姜維的北伐?
因此,蜀漢滅亡,最不應該背鍋的便是姜維,自從歸降蜀漢之後,姜維一心致力於完成諸葛亮的北伐遺志,力圖恢復中原。但正應了一句話:臣等正欲死戰,陛下何故先降?如果必須從姜維身上找原因,那只能說他敗就敗在自己的才能上。姜維對於政治一竅不通,而是個純粹的軍人。這就使得他對蜀漢敗壞的朝政毫無辦法,只能盡最大努力用軍事行動來掩蓋蜀漢國力的弱勢,但這無疑是飛蛾撲火。
蜀漢滅亡後,姜維投降了鍾會,並攛掇鍾會自立為王,在姜維的反間計之下,鄧艾與鍾會自相殘殺,雙雙斃命於內鬥,而姜維也為此而殞命。直到八十三年後的東晉,史學家裴松之在走訪蜀地之時,發現了姜維「投降」後寫給後主的密信,信中他告訴後主,他將不惜性命來幫助後主復國,請後主忍耐片刻。
可悲,可歎,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