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是三國著名謀士參謀,他本在吳將周瑜手下擔任功曹,周瑜死後成為劉備部下。關於龐統為何投入劉備門下,不同人有著不同的解釋,當中又反映了古代結盟者之間怎樣的慣常規則呢?
龐統簡歷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龐統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三國誌》寫他少年時愚鈍,沒有人認為他是一塊金子,後來他去拜訪司馬徽,從白天交談到晚上,司馬徽驚歎道,「你應該是南州讀書人之首啊!」因為司馬徽向來善於識人,所以此後他越來越有名氣了。
而把龐統稱為鳳雛的則是他的叔父龐德公。龐德公的名氣非常大,諸葛亮、司馬徽、徐庶對他都敬仰不止。而他則認為當時之人,諸葛亮可稱臥龍,龐統可稱鳳雛,而司馬徽則是水鏡,意思是有識辨人的才能。龐統最初不被人們看重,只有他的叔父龐德公認為他有大才,等到龐統去拜會司馬徽時,司馬徽驚歎「德公誠知人,此盛德也」!另外龐德公的兒子的妻子則是諸葛亮的小妹。
《三國演義》中寫龐統是是在赤壁之戰前夕,龐統給曹操出了個餿主意,叫曹操把戰船用鐵索連到一塊,這樣就可以如履平地了,曹操信以為真,結果被周瑜燒的乾乾淨淨。周瑜死後,龐統在周瑜的葬禮上大放厥詞,惹怒了孫權。這時魯肅看他不能再東吳被重用,就推薦他投奔劉備去了,但劉備看他面相醜陋,不想重用,但念及有大才,就委任他為耒陽縣令......(後邊的大家大概都知道了)
《三國誌》在赤壁之戰沒有他的內容,只是寫周瑜幫助劉備取得荊州後,劉備任荊州牧,周瑜則為南郡太守,後來周瑜病逝,龐統送喪到達吳國,吳國百姓聽說他有賢明,非常歡迎他,等到他回去的時候,陸績、顧劭、全琮送他,儘管龐統評價他們沒有太大的才能,但卻會有一番作為,他們都不生氣,還說待天下太平後,一起評價四海之士。可見龐統很受人尊重,而且他也很尊重周瑜。
劉備在荊州時,龐統擔任耒陽縣令,因為治理無方,被劉備撤職。這時候,魯肅寫了一封信給劉備,說他的本事在一縣這個小地方無法施展,讓他擔任治中、別駕才能發揮他的才幹。於是劉備待他僅次於諸葛亮。
從吳將到蜀將
其實,龐統本來是吳將周瑜的部下,擔任功曹,也就是文書一樣的職務,後來才成為劉備的軍師。有一次,劉備從容地對龐統說,「你先前擔任周郎的功曹,聽說我到江東的時候,周郎曾勸孫權將我困在江東,有這回事嗎?請先生千萬不要有所隱瞞!」龐統說確有此事。劉備歎道:「天下英雄所見略同,諸葛孔明也勸我不要去江東,但我以為目前江東的大敵是北方的曹操,孫權還要以我為援助,故決意要去。實在迫不得已,不是萬全之策啊!」
至於魯肅為何寫信向劉備推薦龐統,按照《三國誌》記載,龐統已經在劉備手下做耒陽縣令並被撤職後,魯肅才向劉備推薦龐統確實是個大才,而不是像《演義》那樣是龐統在吳國不受用,魯肅勸他轉投劉備,之後才有耒陽縣的事。關於魯肅為何向劉備推薦龐統而不是推薦給孫權,有人認為魯肅是想接替周瑜的位置,更好地控制周瑜以前的部下,而龐統在周瑜部下心裡聲望很高,所以刻意排斥龐統,才把他往劉備陣營裡趕。不過筆者以為龐統到劉備手下做官應該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古代結盟者之間的慣常規則,即把自己的手下派去「輔佐」盟友!
當然孫權派的不是龐統,而是大將周瑜,而龐統則是周瑜的部下。讓人奇怪的是《三國誌》寫「吳將周瑜助先主取荊州」,隨後劉備領荊州牧,周瑜則在劉備手下擔任荊州南郡太守,而不是《演義》那樣孫劉打敗曹操後爭奪荊州。
不過後來周瑜死後,龐統送葬到江東後又回到了荊州,臨走時許多人來送他,稱讚他,但為何此時孫權不把他留在江東,因為他本來就是周瑜舊部。估計是因為當時孫權也不知道他有大本事,要不然後來劉備也不會撤他的職,但為何此時魯肅不推薦他呢?其實龐統只是作為周瑜親信代表送葬回來,其他的親信應該還留在南郡,既然送葬完了,就要回去,應該是符合常理的!不過這時龐統已經不是孫權的部下了,而變成了荊州官員,理論上歸朝廷管轄,然後朝廷委託荊州牧劉備代管。就像長沙太守孫堅死後,孫堅舊部黃蓋、韓當等就歸附袁術了,而不是追隨孫策,因為當時郡守並不是世襲的,長沙太守空缺時,朝廷會另派人擔任,而不是原太守的後人繼任,所以他們在理論上是只長沙太守的部下,而不是孫堅的私人部下。不過理論只是在太平時期才起作用,後來他們思念故主又追隨孫策創業是後話。
既然南郡太守死了,龐統應該是下一任太守的部下,或者由更高級別的官員(荊州牧劉備)調到荊州其他地方任職,結果就調到了耒陽縣當縣令。然後劉備看他不行要撤職,魯肅憐惜他有大才,才向劉備推薦讓他在荊州擔任更高的官,這相當於魯肅作為漢臣向作為地方一級行政長官推薦人才,實質應當是像朝廷推薦,這時候龐統不應當認為是劉備的私家部下,而是荊州牧的部下。只不過在亂世各地諸侯分佔一隅,臣子就把他們輔助的對象看做是自己的「君王」,稱為「主公」。
像這種情況在亂世的戰國時代更加常見,當時不同「國家」在理論上還都是屬於同一個周朝的。例如秦昭王的丞相就是楚國貴族;秦國丞相張儀還到魏國擔任宰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