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荊州之爭,就是指魯肅與呂蒙在荊州問題上的政見之爭。東漢末年,荊州原屬劉表的轄區,但因地理位置太重要,故而曹操、孫權、劉備都想佔據荊州。
曹操想佔據荊州,是因為他在基本統一北方後,繼而想要統一南方,統一全國,荊州是他的必爭之地,否則他統一全國的理想便無法實現。而孫權和劉備想要佔據,則是因為佔據荊州是他們的既定戰略。
孫權上位之初,魯肅就曾對孫權說「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勸孫權應該「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當時,孫權聽到魯肅這話,表面上雖然聲稱:「今盡力一方,冀以輔漢耳,此言非所及也。」但心底裡其實是十分贊同魯肅的主張的,否則就不會在魯肅提出這個建議後,對魯肅愈加信任。
而在劉備一方,正式提出佔據荊州的,是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諸葛亮在「隆中對」中說:「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也……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撫和戎、越,結好孫權,內修政治,外觀時變,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劉備聽了諸葛亮的主張,沒有孫權那麼矯情,直接曰:「善!」然後就把諸葛亮從南陽帶走,一起去奪取荊州和巴蜀。
不過,劉表卻也不是一個任人宰割的善茬,所以,曹操、劉備、孫權三方雖然都對荊州虎視眈眈,但誰也不敢先動手。直到建安十三年劉表病重,行將就木,曹操這才終於忍不住了,首先跳出來,率大軍南下攻打荊州。
曹操原本以為,想要佔據荊州,多少也得打上幾場硬戰。不料,大軍行至半途,劉表就兩腳一登去世了,荊州內部因此出現分裂,蔡瑁等排擠劉表的長子劉琦,擁立劉表的次子劉琮繼任荊州牧,後又裹挾著劉琮向曹操投降,讓曹操撿到了一個天大的便宜,不費一兵一卒就佔據了荊州。
輕鬆佔據荊州後,曹操難免會想,大軍都已經帶出來了,既然在荊州用不上,要不就拉到東吳去試試?也許孫權也會像劉琮那樣應聲投降了呢?
在東吳,當時確實有許多人主張直接向曹操投降,但周瑜和魯肅反對,孫權本人也不甘心就此放棄,輕易向曹操投降。魯肅趁機建議孫權與剛剛被曹操打得狼狽不堪的劉備聯合,共同對抗曹操。孫權同意了。
於是,赤壁之戰終於爆發,結果周瑜一把火把曹操燒回了北方高老莊。但在曹操退回北方時,他還是留下了曹仁守南郡,文聘守江夏。在此背景下,荊州便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方進一步爭奪的角力場。
赤壁之戰後,劉備立刻南下,佔據荊州南部的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而孫權則派周瑜等去攻打南郡,奪取江陵,自己也親自帶兵去攻打合肥。
這時候,周瑜的意見是,孫權應該軟禁劉備,全面佔據荊州,然後帶兵去攻打益州的劉璋和漢中的張魯。
對於周瑜的這一主張,孫權拒絕了一半,同意了一半。即拒絕軟禁劉備,同意周瑜去攻打益州和漢中。然而,天不假年,周瑜在回江陵準備出征的途中病逝,魯肅接過了周瑜的槍。
我們之前說過,魯肅原本也是主張孫權應該首先佔據荊州的,但被曹操一通攪和,魯肅只好調整了原先的戰略,主張把荊州借給劉備,以爭取劉備與孫權結成聯盟對抗曹操。
在建議把荊州借給劉備時,魯肅對孫權說:第一,曹操雖在赤壁戰敗,但其勢力依然強大,不是東吳單方面所能抗拒的,故而必須聯合劉備共同抗拒曹操。第二,赤壁之戰後,東吳雖佔據了荊州的許多區域,但恩義尚未施行於荊州民眾,未能得到荊州民眾的擁戴。與其無法完全掌控荊州,不如暫時把荊州借給劉備,讓劉備去管理荊州,這樣一來,曹操就多了一個敵人,而東吳卻多了一個盟友。
對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的主張,呂蒙一開始就不贊同。
魯肅在接替了周瑜的工作之後,回到陸口駐防,途徑呂蒙防區,呂蒙就直截了當地問魯肅:「君受重任,與關羽為鄰,將何計略,以備不虞?」魯肅回答臨時隨機應變就可以時,呂蒙又反駁說:「今東西雖為一家,而關羽實熊虎也,計安可不豫定?」然後還為魯肅出了五條對付關羽的對策。
特別是在魯肅死後,呂蒙更加明確主張應該從劉備手中奪回荊州。他在與孫權密謀時說:「征虜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蔣欽將遊兵萬人,循江上下,應敵所在,蒙為國家前據襄陽,如此,何憂於操,何賴於羽?且羽君臣,矜其詐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
呂蒙這段話有兩層意思:第一,東吳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抗曹操,不用與劉備聯合,更不必要依靠關羽。第二,劉備君臣反覆無常,與這種人進行結盟並不可靠。
最後,呂蒙對孫權說:「今羽所以未便東向者,以至尊聖明,蒙等尚存也。今不於強壯時圖之,一旦僵仆,欲復陳力,其可得邪?」(現在關羽未立即進攻我們,是因為有您和我等將領都還健在。但如果不趁著我們都還強壯解除這一後患,一旦我們死去,再想與關羽較量,施展更大的抱負,恐怕就難了)
總之,在荊州問題上,魯肅和呂蒙雖然在意見上完全相反,但出發點都是為了東吳的長遠發展,因此,他們的荊州之爭,可謂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難分對錯。那麼,後世的歷史學家們又是如何看待魯肅與呂蒙這場荊州之爭的呢?
查詢各方資料,我們發現,後世的史學家們大多支持魯肅,認為魯肅把荊州借給劉備,是其高瞻遠矚、深謀遠慮的表現。
比如,黎東方就說:「孫權下面,懂得政治、深知非聯絡劉備便不能抵抗曹操,以保持江東的「獨立王國」,進一步問鼎中原的,只有魯肅一人。」白壽彝也認為,魯肅始終不渝地堅持孫劉聯盟,是因為他看到了聯盟的維持與鞏固,關係到江東生死存亡的長遠利益,這是他目光遠大的過人之處。蔡東藩更是直接指出,後世人之所以深恨呂蒙而不能忘懷魯肅,是因為呂蒙「親漢賊而仇漢裔」。
唯獨呂思勉對魯肅將荊州借給劉備,聯合孫劉抗拒曹操提出反對意見。他說:「周瑜、魯肅,亦皆可謂為好亂之士也。徒以二三剽輕之徒,同懷行險徼幸之計,遂肇六十年分裂之禍,豈不哀哉。」
如果按照呂思勉先生的這個思路,那麼,呂蒙殺關羽、奪荊州,從而破壞了孫劉聯盟,加速了蜀漢與東吳的滅亡,反而是一件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