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隆中對》,他是指劉備三顧茅廬時諸葛亮所提出的戰略構想。隆中對是蜀漢集團的戰略大方針。蜀漢後來也基本上是按照這個構想進行發展、擴張的。但是,後來遭遇了重大挫折,這個戰略構想後來也就破產了。但問題究竟出在哪裡?是隆中對自身就存在缺陷,還是由於其他原因呢?下面,小編就和大家一起分析隆中對。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時,曹操已經消滅了呂布、袁術、袁紹,趕跑了劉備,並在頭一年出兵烏丸取得勝利,河南河北的其他諸侯勢力灰飛煙滅。在中國北方已經全部控制在曹操之手。
孫策自興平元年(公元194年)東渡,斗轉江東無敵手,孫權繼位後,對內平定山越,對外攻奪廬江江夏等戰略要地,經過七八年的經營,已經建立起比較穩固的根據地。
除這兩家外,劉表佔據著荊州的絕大部分,劉璋佔據著整個益州,張魯擁有漢中,馬超等統治涼州,劉備此時僅僅作為遊軍仰食於劉表,被劉表安排在新野抵抗曹操。這幾家的兵力,曹操大約有二十萬,劉表至少七八萬,孫權劉璋也該有這個數,張魯馬超的兵力可能少些,五萬左右應該沒問題,至於劉備,能有萬人就很不錯了。
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產生了隆中對。應該說諸葛亮的設計非常大膽。從力量的對比上,劉備其實那一家都比不上,要想翻身,就得像諸葛亮所說的「非惟天時,抑亦人謀」,諸葛亮願意出山輔助劉備,應該是認為「人謀」方面有法可想。
在幾家諸侯的家主中,曹操的能力是不容質疑的,就算是同等條件下,要劉備取得優勢也不容易,何況現在曹操的力量數十百倍劉備。所以,隆中對不可能讓劉備直接重新回到中原和曹操爭鬥,把曹操列為大敵而趨避之是唯一的辦法。
「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江東有大江之險,而且孫氏在江東經營了十多年,有智謀有勇略能治國的人一串一串的,外人想要動搖豈是易與?所以隆中對不願涉及和東吳的衝突。
荊州的劉表,曹操說他是「自守賊」,郭嘉說他是「座談客」,諸葛亮在這裡也說他「非其主」,能力不怎麼樣,諸葛亮自然要打他的主意。劉表不但沒有遠略,而且治理下的荊州暗潮湧動,有劉琦劉琮的長幼之爭,有蔡瑁等親曹派的包圍,使得劉備有了可乘之機(由於曹操的南下,劉備沒有能夠把握機會,歷史不容假設,就不往下想了)。
劉璋「闇弱」,不僅表現在益州吏治混亂,豪強兼併,而且表現在益州士眾離心,所謂「智能之士思得明主」也。至於張魯,尚不在諸葛亮的考慮之列。
馬超沒有後來的渭水之戰,名望尚不足以讓諸葛亮動容。而且西涼懸遠荒涼,不可能成為諸葛亮考慮的重心。以上是我對當時情勢的判斷,自然是「事後諸葛」了。
諸葛亮本人並沒有對「隆中對」的產生背景留下一個解釋,他只是按照他的認識給劉備設計了一個「跨阻荊益,東和孫權,北圖中原」的長遠戰略。
這個戰略是否好戰略,需要靠後來的操作去檢驗。這個戰略中的哪一條後來沒有成功呢?
「跨阻荊益」這一條,劉備顯然實施成功了的;「東和孫權」,雙方為了各自的目的,反覆中多次聯盟;「北伐中原」,至少劉備拿下了漢中。從新野小縣到擁有荊州益州漢中的大國,短短十來年間劉備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難道不是因為「隆中對?」
個戰略規劃能夠取得這樣的成功還能說不是好的戰略?能夠提出這樣戰略的諸葛亮能說不是優秀的戰略家?不知道三國時代還有沒有人提出過像樣的戰略,還有沒有戰略家。荊州失去,北伐最終失敗,被認為是「隆中對」的失誤。
「隆中對」產生於二零七年呢,失去荊州是二一九年的事情,北伐更是在以後,這中間早已產生了數不清的變數,把問題都推給「隆中對」,是把歷史簡化了。「隆中對」中的佔據荊州,是要劉備從劉表手中接收。如果劉備單獨整合了荊州的力量,北有襄陽,東有江夏,帶甲十餘萬,和曹操孫權等人糾纏起來應該有一拼。但實際上劉備佔領的荊州是經過曹操和孫權洗劫的荊州,北方的襄樊南陽被曹操牢牢控制,東方的江夏被東吳掌握,荊州並不是一個完整的荊州。
正因為荊州的殘破,「東和孫權」也就產生了問題。不僅僅是「借荊州」,產生的和東吳的扯皮效果,還在於荊州無論是北方還是東方,戰線都不夠長,所以前期曹操的騎兵時常光臨江陵,後期呂蒙的船隊也能很快抵達江陵。
劉備本來留下了大量的軍隊和人才守荊州,關羽防守北方抵抗曹操,張飛領四郡巡江防備孫權,諸葛亮總攬政務。這是一個完善的防守體系,可因為龐統身死,劉備被阻雒城,張魯又想襲擊劉備後方,使得諸葛亮張飛和大量的荊州軍隊被調入益州,荊州的防禦不可避免的削弱了。後來益州全力爭奪漢中,哪裡顧得了荊州有閃失。不和孫權也不是好辦法。
如果劉備表明了和孫權敵對,孫權就會不得已和劉備攤牌,那樣雙方必定首先發生戰爭,也許劉備有能力在戰場上擊敗孫權,但要徹底消滅孫權卻不容易。實在抵擋不住的時候,孫權還可以投向曹操,那時侯劉備將面臨孫曹合兵的情況(後來關羽體會過這樣的滋味,孫權不敢在劉備沒得到四川的時候和劉備攤牌,也是怕劉備危急時投降曹操,使東吳兩面受敵)。
如果說蜀漢的戰略有一定問題,那就是在「隆中對」以後沒有新的有高度建設性的戰略構想,使蜀漢沒有能夠守住最後的三分之一的荊州,保留一個戰略支點來實現「隆中對」所構思的兩路伐魏的戰略構想。但這不是「隆中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