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三國網小編,說起薛靈芸的話,各位一定都有所耳聞吧。
看各種野史,曹丕的後宮裡可真是人才濟濟,光仙女就有兩位。
第一位是甄宓,這位自不必說,史書上稱呼他為甄皇后,並沒有說她的姓名,但是後來傳說裡把她和洛神宓妃搞在了一起,成為後來歷史上許多文人意淫的對象,這個自不必說。我們單說不太著名的第二位。
美女離鄉
第二位名叫薛靈芸,這位不太著名,但是她在民間傳說裡卻是赫赫有名,被奉為針神,被稱為夜來,
東晉《拾遺記》記錄了這位「神女」的故事。
話說薛靈芸原本常山一帶的亭長,屬於曹魏的基層工作人員。
薛靈芸年輕的時候,晚上自己家裡點不起燭火,就和鄰居家的婦女們一起燃麻蒿高照,在燈下做活計。
她由於長得太美,附近的少年經常前來偷窺,當然作為一名神女,在筆記故事裡是不可能被看到的——但是不被看到大家怎麼知道她是個美女呢,這個邏輯筆記故事作者就不管了。
反正這個隱形而又著名的美女名氣越來越大,當地的太守都聽說了。
美得讓人看不見
太守於是親自去見了見,面對領導,薛靈芸還是能被看見的,太守一見驚為天人,當即下了聘禮——他不是為自己下聘禮,他為當時的皇帝曹丕下了聘禮,隨後把她送到洛陽。
薛靈芸只能拜別父母上路了,臨走的時候,哭著告別父母,上了車還哭個不停。
太守讓人用玉壺盛她的眼淚,眼淚掉到玉壺,竟然都變成了紅色,從常山到洛陽,一路走來,壺中積攢的淚水凝結如血——這是人嗎?這怕不是個妖怪吧。
曹丕聽說了,派出十輛車來迎接她,這十輛車都是美輪美奐,堪比現在的瑪莎拉蒂等等。
這車有兩大特點:
第一是音響。這車的車軛之前掛著龍鳳銜百子鈴,行走起來,鏗鏘和鳴,聲振山野。
第二是這駕車的青牛,乃是駢蹄之青牛,什麼叫駢蹄呢,因說這牛長了馬的蹄子,也就是說馬的速度,牛的力量,跑起來日行三百里,這牛乃是外國進口,來自屍塗國——這個國家的名字聽起來這麼不吉利呢,不過聽起來倒是個神秘的國度。
香車美女
派出這麼豪華的車輛還不算,曹丕還讓人在道路兩旁燃燒石葉之香。這也是進口的香料,來自光聽名字就覺得很神奇的腹題國,這香料既然名叫石葉,也就是石頭上的葉子,這葉子重重疊疊,宛若雲母,燒出來的香料能辟邪。
一路上燒這麼名貴的香料,這該有多費錢啊,但是曹丕不管,為了美女芳心,這點錢算什麼。
薛靈芸走到距離洛陽十里的地方,曹丕又玩出了新花樣。
他沿路每一里製作一個銅華表,高五尺左右,好讓手下隨時向他報告美女走到哪裡了?
曹丕已經等不急了,這十里路正好是夜間,為了不耽誤薛靈芸夜間行路,他派人沿途點燃燭火,十里路不帶熄滅的,迎接她的車輛來來往往,都掀起了霧霾,遮蔽星月,不過當時人不知道什麼叫霧霾,還取了一個很有詩意的名字「塵宵」。
曹丕
曹丕在洛陽專門修建了一座三十丈的高台,繞著檯子擺列蠟燭,名為燭台,遠遠看去宛若星辰落到了人間。
終於她來了,曹丕乘坐著雕車玉輦親自迎接,他看見自己安排的下的排場如此隆重,不禁有點小激動,說:「過去都說『朝為行雲,暮為行雨。』但是今天不是朝,也不是暮,既不是雲,也不是雨。」——於是乎曹丕為薛靈芸改了個名字:夜來,意思是晚上來的。
薛靈芸這個小地方來的灰姑娘就這樣被「皇帝」帶到了豪奢之地。
當時有人寫詩記錄此事:
青槐夾道多塵埃,龍樓鳳闕望崔嵬。清風細雨雜香來,土上出金火照台
最後這一句「土上出火」本意是是說在地上修築銅柱(土上出金)
但是有人說這句詩預言了曹魏的滅亡。
因為漢朝五行屬火,曹魏五行屬土,按照五行相生的道理,火生土,所以曹魏能夠讓漢獻帝劉協禪讓。但是土生金,既然土上都出金了,豈不是一個五行屬金的王朝要替代他。這屬金的自然是晉朝。
這顯然是後人強行附會的,不說別的,單是曹魏時期能把七言詩寫得這麼成熟就不可信,我們現存的最早最完整的一首七言便是曹丕所做的《燕歌行》,他寫出來的味道是這樣的: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群燕辭歸鵠南翔。念君客遊思斷腸,慊慊思歸戀故鄉,君何淹留寄他方?……
這句句押韻的風格,讀起來還真是爽利。
回眸一看
薛靈芸就這樣成了夜來美人,自然深受曹丕喜歡。
曹丕對她憐惜到什麼地步,有外國友人敬贈給他的火珠龍鸞之釵,他送給夜來。
這麼貴重的東西,他卻擔心夜來的頭承受不了這樣壓力,經常關心地問:「這釵子是不是太重啊?」
要知道薛靈芸可是窮苦出身,這點重量能算得了什麼?而且她還有一門絕活,年輕的時候不是經常和大家一起做女紅嗎,練下好手藝,縫製的衣服十分得體,而且,她晚上縫製竟然連蠟燭都不用點,暗夜中縫製絲毫不影響,這用針的水平堪比東方不敗了,所以她在後世被奉為「針神」。
合著曹丕費了這麼大勁,就為了給自己娶一個裁縫。
當然裁縫容易找,但是這麼美的裁縫不多見
曹丕曾經修建過一座凌雲台,後人傳說,這凌雲便是薛靈芸之意,這檯子為他的這位裁縫所建。
所以她的故事在筆記小說流傳越來越廣,後來的許多文人都在詩裡提到她。紅淚成了一個典故。
例如李商隱和朋友送別就寫到「水仙欲上鯉魚去,一夜芙蓉紅淚多。」
這紅淚典故用的便是薛靈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