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聊聊五虎上將中的首席虎將關羽。當然在正史上是不存在五虎上將這個說法的,為了通俗易懂方便起見,如此一說,看官朋友切莫誤會是說演義。我們談的仍然是正史。
因為演義所造成的藝術影響,關羽已經不單純是一位武將,而成了一個位具有信仰意義的神。但是我們如果想瞭解歷史真相,就必須揭開這層神秘的面紗。在史載中,關羽僅僅只是三國時期眾多武將中的一位。如果論戰功,關羽的戰功也不是最突出的,論武力,關羽也不是最強的。比如他一生真正也只殺掉1個著名將領,打了1次大勝仗,但是我們要客觀看待關羽,關羽雖然各方面都不是最強,但是他卻影響了魏蜀吳三國的命運。今天我們就著重來看看關羽的這兩個「1」。
第一個「1」:關羽陣斬1著名將領。
此事發生的背景是在曹操派劉備去截殺袁術,但劉備在擊敗袁術後,卻趁機殺掉徐州的刺史車胄,自己獨立了。恰逢袁紹攻曹,曹操怕劉備在後面搗亂,於是率兵先擊劉備,結果劉備兵敗逃竄了,而關羽孤城難守,又沒有退路,被迫投降。
當然關羽投降也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曹操愛惜關羽是位壯士。可惜的是,關羽身在曹營心在漢,這漢當然是指劉備,並非漢獻帝劉協所代表的漢。儘管如此,曹操依然愛才如命,對關羽還是加以重用。
在袁紹派兵攻打白馬,負責白馬防禦的是東郡太守劉延。因此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袁紹派出的都是數一數二的良將,比如顏良、淳於瓊。顏良此人武力到底怎麼樣,帶兵到底怎麼樣,具體都不得而知,只能在別處間接知道他在袁紹統一河北的過程中也是立功不少的,另外通過孔融和荀彧對顏良的評價來看,其勇冠三軍基本都是認可的,但荀彧卻另外指出了顏良不過是有勇無謀之將。總之,顏良在白馬的表現,是令人大跌眼鏡。
面對顏良所統的大軍,曹操方面也是頗有對策的,最關鍵的是曹操採取了荀攸的聲東擊西之策,結果搞得顏良很被動,曹操親提大軍來到時,顏良非常驚慌,倉促迎戰。其實這也是顏良失敗的關鍵原因之一。
在這樣的前提下,我們才看到了那個歷史瞬間:即和張遼同為先鋒的關羽,見顏良在麾蓋下,乃拍馬而去,把顏良給殺掉了。顏良的部隊遂敗,白馬之圍也就解了。可是,在這裡,有一個疑點,那就是關羽憑什麼如此輕易地陣斬了顏良呢?難道顏良真的如此不堪?顏良的部隊當時在幹什麼?難道關羽如此明顯的一個入侵者,都看不到嗎?筆者認為,當時顏良的部隊應該是處於和曹軍作戰狀態,只有兩軍交戰中,關羽才有機會趁亂斬顏良,實現顏良的部隊和顏良都沒有絲毫的覺察和防備。因此,後世一般都把關羽斬顏良看作是襲殺,即偷襲。
不管怎樣,關羽憑借此斬將成績,在三國出了名,走到哪都是粉絲成群,對其十分膜拜,就算是千年後的今天,提起關羽,人們也都是張口「斬顏良」。
第二個「1」:關羽打了一次大勝仗。
白馬斬將後,關羽就離開了厚待他的曹操,回到了劉備身邊。論說忠義如此,三國無人可及了。不過關羽跟著劉備,一直是處於東奔西逃的狀態,因此也沒有什麼像樣的成績可以拿出來吹噓。直到劉備入川,留關羽鎮守荊州,關羽發動樊城之戰,關羽才總算有一個可以拿出手的統兵作戰的成績。
此事發生的歷史背景是,劉備入川,得益州,繼而攻漢中。漢中原本是張魯的地盤,結果被曹操擊破,張魯投降曹操,可是曹操得漢中後,就撤軍了,因為曹操擔心東吳對其不利。曹操離開的時候,給漢中安排了一位著名將領,即夏侯淵。劉備和曹操爭奪漢中,時間還是挺長的,從公元217年,到公元219年的5月,差不多長達兩年時間。結果當然是劉備勝,稱漢中王,關羽被封為前將軍,可以自由掌控或決斷荊州的軍務大事。
漢中之戰,對於曹操和劉備雙方損耗都極大。或許是這個原因,在關羽看來,在曹操新敗的傷口上再來一刀,是個極好的時機。於是到漢中之戰結束僅兩個月,即公元219年的7月,關羽就對曹操所控制的樊城地區發動了進攻。不過曹操關羽發動這次戰事雖然看似時機不錯,但是困難依然重重。曹操在樊城戰區的鎮守大將是曹仁,此人是位著名將領,能戰能守,很是厲害。關羽的進攻並不順利。
此外,曹操接到軍報後,就趕緊調兵遣將前往支援樊城前線。曹操派出的第一波援軍是於禁和龐德統領的七軍。於禁和龐德的援軍初到時,紮營佈陣,和關羽對壘,這期間關羽甚至還被龐德射傷。從當時的情勢來看,關羽沒什麼絕對的勝算。
但是人算不如天算,到了公元219年的八月,上天厚待關羽的時刻來臨了:天下起了連綿不絕的大雨,導致漢水暴漲,沖毀路面,於禁龐德的部隊連紮營的地方都失去了。而關羽方面則不存在這個問題,關羽本身就是一個傑出的水軍將領,加上荊州本身就有極好的水軍建設,舟船之物都是早已預備。因此出現了這樣的局面:於禁和龐德部隊被水淹,而關羽的水軍則乘船出戰,於禁率眾投降,龐德死戰被俘。
關羽因此戰,威震華夏。但是關羽也因此戰,而引發了第三方勢力東吳的警惕之心。或者說,關羽此戰其實是破壞了魏蜀吳三國或三方勢力的相互制衡關係。早在赤壁之戰後,魯肅一再提出聯劉抗曹,其目的是用一個穩定的三足鼎立之勢,讓東 吳在自保的基礎上,仍然能得以發展。可是這個聯盟,雖然前期看似穩固,但不過是沒有遇到大的利益糾葛。
比如此時,東吳雖然和劉備聯盟,但不過是想利用,並不想讓其發展太壯大。可是劉備在得益州和漢中後,已經超過了東吳所能忍受的底線。若在此時,劉備能夠稍微放緩開拓的步伐,至少讓關羽別隨便出擊,那麼東吳方面也難以找到機會染指荊州。可是結果,劉備沒有下這道命令,關羽就放開手腳想玩一把大的。但關羽只看到了自家的利益,卻忽略了背後東吳這只黃雀的心情。
看著亦敵亦友的盟友如此發展,而自己則乾坐著只能看,東吳心裡本就不是滋味,偏這時候,關羽又來了一個威震華夏,東吳越發不能忍受了。恰逢曹操來使,談謀荊州的事。東吳怎麼能放過這個機會?
於是,東吳就乾脆接受曹操的建議,和曹操聯盟,暗地裡拋棄了劉備這個盟友,趁著關羽不防備,出兵荊州,而且迅速得手。東吳的出手,緩解了曹操的壓力,而曹操同時也派有第二波援軍,即徐晃。關羽在曹操和東吳的夾擊之下,最終迅速轉為慘敗。結果到了臨沮,被東吳的兵俘虜,緊接著又被孫權下令殺掉。一代著名將領關羽,就這樣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結語:三國之中,因一人之力對魏蜀吳三國都產生直接影響的人物,恐非關羽莫屬。關羽發動一場戰事,幾乎是揪扯著魏蜀吳三方的神經。關羽本身的兵鋒是直指曹操的,但關羽兵鋒太盛,引發了曹操和東吳雙方的擔心,於是,東吳棄劉,改聯盟曹操,這就等於三國之間又洗了一次牌。洗牌的結果是關羽兵敗,劉備方面失去了最重要的一個戰略要地,而曹操守住了自己的戰略要地,東吳奪得了一個戰略要地。
這是當時最實際的表現,不過關羽這個事件比較複雜。東吳得劉備所佔據的部分荊州要地後,還殺掉了關羽。東吳這個行為,奪城池殺兄弟,引發了劉備的仇恨,故而又引發劉備發動夷陵之戰。而夷陵之戰的結果是蜀國再敗,還捎帶死了劉備,東吳再勝一局。至此,劉備之蜀經歷此兩場戰事,基本已無力再圖什麼天下了。而東吳因兩場戰事,穩固了自己的勢力。曹魏方面,也暫時無力圖霸天下,不能吞東吳。
此外,東吳和蜀漢的聯盟,也因關羽變得更加不堪一擊,或者在關羽打破了三足利益鼎立均勢之後,魏蜀吳三國的盟友關係性質也徹底改變,不再是固定的吳蜀聯盟對抗曹魏,而成了隨著利益平衡傾斜程度而不斷改變的聯盟關係,而這種關係因後期利益的凸顯,變得不再牢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