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曹操,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跡。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著名人物,而圍繞在曹操身上的一個謎團就是,曹操到底是忠是奸?《後漢書》中評價其為「時將亂矣,天下英雄無過曹操。」;而同樣位極人臣的曹操一度也受到過猜忌,認為他是「兼能政治、軍事和文學,又能用人,是魏國創業者。然而,他卻是一大奸雄,故為歷史反面人物,此下中國歷史六百年中衰,曹操不能辭其咎。」;也正是風評的兩面極端,這也使得曹操成為了歷史之中極其複雜的人物,但不可否認的就是,不論他是忠是奸,都離不開英雄二字,這也是對曹操能力的極大贊同。
但不管是什麼樣的人去評價曹操,都不如曹操自己來的實在,當時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表面上依舊是漢室天下,但實際權力都在曹操一人掌握之中,而此時他也背負了「托名漢相,實為漢賊」的罪名,對此曹操為了能夠表達自己的態度,寫下了一篇足以表達其心意的《明志令》。其中曹操用最為質樸且真實的態度留下了此作,同時還削減了自己的食邑,用行動明其心志。
郡守曹操
曹操志向向來不小,但任何志向都並非一蹴而就的,故而曹操早期並非志大才疏之人,同時為了低調行事,曹操心念漢室,表達了自己只不過想要成為一個郡守的態度。
在《明志令》開篇曹操就表達了這一態度:「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恐為海內人之所見凡愚,欲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譽,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濟南,始除殘去穢,平心選舉,違迕諸常侍。以為強豪所忿,恐致家禍,故以病還。」
這裡曹操說自從自己被舉孝廉之後,清楚地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之處。曹操出身官宦之家,但是去為宦官之後,所以在當時看重家世背景的東漢末年,曹操更希望通過自己的能力來實現抱負。故而曹操只想要成為一個郡守,並且通過自己的行動來證實給天下人看。因此曹操在濟南擔任國相的時候,力爭政治清明,並且大力革除弊端,公正嚴明的選拔吏官。但也正是曹操的這種行為得罪了很多的權貴,所以曹操不得不辭官回鄉。
而也正是在這期間曹操的心態有了極大的改變,辭官期間曹操是「故以四時歸鄉里,於譙東五十里築精舍,欲秋夏讀書,冬春射獵,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絕賓客往來之望。」;也就是完全放棄了自己的理想,認為既然無法改變亂世格局,那麼不如留下幾畝薄田,以此養老。同時杜絕了一切士族之間的來往,但局勢總能造就英雄,曹操的心願無法得償所願。這其中有著朝廷征辟的原因,同樣也有著曹操自身的原因。試問尚年輕的曹操,如何能拋棄自己心中志向度孤獨終老呢?
而且曹操也留下了自己的看法,他說「去官之後,年紀尚少,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內自圖之,從此卻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與同歲中始舉者等耳。」;和他一同被舉薦的人當中,有五十多歲依舊得用之人,而曹操卻只能是守著田地做一個農家翁,曹操之心怎能安哉?
時過境遷
透過《明志令》的前期描述,能瞭解到曹操的初心。之後曹操得到征辟奉命討伐黃巾,此時曹操也就是沒有太大的理想,唯獨是想要「意遂更欲為國家討賊立功,慾望封侯作征西將軍,然後題墓道言「漢故征西將軍曹侯之墓」,此其志也。」;也就是成為漢朝的征西將軍,而不是成為一個權臣。
曹操說到做到,此時正值董卓叛亂,曹操原本可以借此機會招募更多的人馬,但是曹操卻多次裁剪,就是因為曹操不想因此引起禍端。所以說在汴水之戰時曹操軍隊不過千人,後來去揚州時也仍然不過三千。
那麼是什麼使得曹操逐漸無法退後呢?
正所謂身處江湖心不由己,隨後袁術稱帝,並且擁兵自重。曹操討伐袁術,之後袁紹雄踞河北,一樣是虎視眈眈,同時曹操發覺荊州劉表一樣是包藏禍心。雖劉表無進取之意,但卻不肯稱臣,也不願歸附朝廷。這時候要曹操如何選擇?故而曹操才說「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也正是在這不斷的討伐當中,為了克敵,曹操不得不豐滿自己的羽翼,強大自己的實力。
魏王的無奈
那麼既然曹操無叛逆之心,又為什麼一直掌控朝局,握著兵權不放呢?這一點曹操也做出了自己的解釋。他說「然欲孤便爾委捐所典兵眾,以還執事,歸就武平侯國,實不可也。何者?誠恐己離兵為人所禍也。既為子孫計,又己敗則國家傾危,是以不得慕虛名而處實禍,此所不得為也。」;這段話是說曹操並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放棄了兵權之後害怕被謀害,一方面是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考慮,一方面則是為了漢室江山考慮。試問除了曹操,還有誰能夠有著氣吞山河一掃宇內的雄心呢?
同時曹操接連舉例,提到了齊桓公和晉文公的稱霸,提到了周文王天下三分得其二,提到了樂毅不背燕王,提到了蒙恬慷慨赴死,無一不是在明其心志。之所以齊桓公和晉文公能流芳百世,就在於他們稱霸卻依舊能奉周天子為主。周文王即使是得到三分之二的天下,還是將殷商作為自己的主上。樂毅投奔趙國,卻不用趙國一兵一卒傷害韓國。蒙恬擁有三十萬大軍足以反叛,卻慷慨選擇殉難。這些何嘗又不是曹操想要表達的態度呢?以強大之身軀奉弱小之王室,始終提心吊膽不敢僭越,唯恐天下人紙誅筆伐,將其視為亂臣賊子。
所以誰最可憐?曹操對外擔心亂賊,對內又飽受猜忌,只得說天下人不懂曹操,不懂得時勢的變化。曹操回望自己的一生,是誰把自己推上了權力巔峰呢?是天下人,是群雄並起的時代,還是曹操他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