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終焉:西晉滅吳之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的終焉:西晉滅吳之戰

作為中國人最耳熟能詳的一段歷史,漢末開始的三國時代,總有著挖掘不完的話題。但在很多電視劇裡,三國的意義在於重渲染蜀國滅亡的慘烈。對於三國時代真正的終章--西晉滅吳,總是一筆帶過。事實上,相比三國時代的很多大戰,西晉發起的這場戰爭,同樣波瀾壯闊!

動盪的江東

孫權死後 東吳在實際上已經沒有能統籌全局的人物

公元252年,吳國的一代雄主孫權病死,年僅9歲的孫亮繼位。年幼的國主無法獨自處理朝政,於是權臣與宗親們,圍繞著輔政權力展開了血腥的政治鬥爭。

公元253年,首任輔理大臣諸葛恪因北伐失敗而失勢,權臣勢力被宗親孫峻取而代之。孫峻死後其弟孫琳執政,但卻與逐漸長大的國主孫亮,產生矛盾。年輕的國主,準備聯合衛將軍全尚將孫琳誅滅。孫琳得知消息後,先下手為強,出兵攻擊全尚,順便廢黜了孫亮。

此後,孫權的第6個兒子孫休登上了吳國大位。知道自己並不安全的孫休,在繼位後立刻將孫琳剷除,結束了孫吳政權交接的動盪局勢。然而這卻僅僅只是孫吳危機的開始。被後世學者稱為吳國中興之主的孫休,不過是在為動盪的東南局勢,拖延時間。

公元264年,在位不到10年的孫休病死。西面的蜀國則為北方的曹魏所滅。就是在吳國內部,也有交趾郡的郡吏呂興的地方叛亂。在吳國內憂外患之際,朝廷上下決定立一位年紀較大的國主來度過危機,他們將目光盯向了廢太子孫和的兒子孫皓。原以為能夠迎來一位穩健治國的國主的朝廷重臣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擁立了一個惡魔為君。

名聲極差的吳主孫皓

孫皓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暴君。他貪戀酒色且殘暴無比,大臣、王族乃至身邊的宮女無不備受其虐殺欺辱。更為要命的是他任用奸佞而迫害良臣,致使吳國上下人人憂恐,大臣大將無所親信。

政治上的混亂和國主的無能,直接導致了東吳防衛力量的鬆懈。公元270年,主持長江中上游防禦事務的陸抗上書,請求增加3萬精兵鞏固吳國西側要地西陵的防禦。這個合情合理的要求,卻被孫皓無視。當新建立的西晉,派益州刺史在長江上游修造艦船時。吳國的建平太守吾彥要求加強建平防守,準備抵抗西晉即將發動的進攻。這個請求同樣被孫皓無視。

蜀漢滅亡後 吳國在實際上已經處於獨木難支的狀態

蓄勢待發的新朝

剛剛繼承大統的晉武帝

相比國內一片混亂又疏於防備的吳國,北方新建立的西晉就完全不同。

公元265年,已在2年前滅亡蜀國的曹魏政權,被權臣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篡取了皇位。魏元帝曹奐被迫禪讓,曹魏宣告滅亡,取而代之的是司馬家族的西晉王朝。三國時代,正式進入了倒計時。

建國後的西晉並沒有因為此前的篡位而內部動盪,晉武帝司馬炎更是勵精圖治。他一面以懷柔的策略安撫蜀國遺老遺少,減少征服帶來的矛盾。一面安排能臣強將羊祜、衛瓘、司馬胄到荊州-臨淄-徐州等軍鎮要處,準備南征東吳。

在這些人中,又以羊祜最為積極。他鎮守荊州時修繕盔甲、訓練士卒、積極備戰,還用計謀使吳國解除了距離襄陽700多里的石城守衛。這使晉軍得以解放一半的士卒用於屯田,收穫了可以供應10年的儲備糧。不但如此,他還制定了由長江上游順流而下攻吳的策略,獻給晉武帝。晉武帝滿意地採納了他的意見,讓本該回京的益州刺史王濬繼續留任備辦舟船、訓練水師。

西晉軍隊的兵俑

王濬也是不負使命,所造舟船數量繁多且質量高超。在這些新造戰船中,有不少是雙體結構的樓船。其中最大的舟船可載2000多人,甲板寬闊到甚至可以跑馬。整個西晉水師的軍力高達7萬之眾,舟棹之盛,自古未有。征吳之事已是箭在弦上。

公元279年,經過羊祜等人的反覆上書,確認戰前準備充分後,晉武帝下令發20萬水陸大軍,分6路伐吳。如此大規模的南征行動,在中國歷史上還是頭一回。在此前的歷史中,基本上不存在依靠長江天險來拱衛自己的地方強權。即便是號稱80萬大軍南下的曹操,也不過是走長江中游的荊州一處。現在,佔據絕對力量優勢的西晉,則可以肆無忌憚的實施分進合擊。

西晉滅吳的功臣 羊祜

全面佈局

西晉在與東吳的對峙中佔據絕對優勢

對於此次滅國之戰,晉武帝有足夠的國力來支撐麾下大軍,四面出擊。西晉的部署如下:

最東邊的軍隊,由琅琊王司馬胄率領,從江蘇睢寧直奔安徽滁河流域。

在他的西邊,則由安東將軍王渾率軍,從長江下游的江西進軍安徽和縣。

豫州刺史王戎帶著中路軍,從中原地區向河北鄂州進發。

在中路軍的西邊,平南將軍胡奮的部隊,由河南向湖北武漢進軍。

再往西是鎮南大將軍杜預,他將從荊州的襄陽出擊,直取湖北荊沙。

最後是從巴蜀出發的水軍,由益州刺史王濬與巴東監軍唐彬率領。沿著長江由西向東,直逼東吳首都——建業。

晉朝步兵的陶俑形象

我們都知道,正常的戰略部署,講究集中力量打擊對手。為何此次晉武帝卻將軍隊分散為6路呢?是晉武帝不懂軍事瞎指揮嗎?

其實不然!此次滅吳的時機非常難得,完全仰賴於孫皓帶來的惡劣局勢,所以應該以快速結束戰爭為要點。這樣的話所動員軍力就必須夠多,行動就必須迅速,這也是西晉動員了20萬之多的軍力的原因。

但是如此數量的大軍顯然是不能集中於一處的,否則對於古代生產條件下的後勤來說,將是巨大的災難。動員部隊時消耗的大量時間,也會暴露自己,破壞攻擊的突然性。所以,多路出擊也就順理成章了。

不但如此,晉武帝還充分考慮到了對手的情況。東吳同西晉一樣採用世兵制,在這種制度下,士兵主要來自於世代當兵的兵戶。每當戰爭來臨之時,便從兵戶中按照一定比例抽取16歲以上50歲以下的男性當兵。西晉伐吳時以2-3丁取一人,4丁取2人的比例徵調。以此比例推算,東吳全國兵戶中,適合當兵的23萬人中只有11.5萬可以抽調出來。但這只是理論上的數字,實際動員水平會更少。

東吳的地方大族塢堡

這樣的軍力雖然不能算少,但分佈在長江沿線上,就顯得捉襟見肘了。尤其是東吳在暴君孫皓的統治下疏於防範,未有備戰。如此一來,足有20萬之多的西晉軍隊,即便分為6路,也比防禦的東吳軍更多。而任何一路軍隊的進攻,將會讓分散於各處的東吳軍無法集結,最終被各個擊破。

相反,西晉軍則可以集中力量打擊敵人。特別是來自蜀地的船隊,會像一把尖刀,從長江西面直插東吳沿江防禦的側翼。為了達到良好的的效果,晉武帝還特意要求此路艦隊可以節制沿路陸軍部隊,沿路的陸軍要配合支援水軍的進攻。水陸聯合使得東吳本就捉襟見肘的防備力量,在面對北面和西面的晉軍時,顯得更加渺小。

西晉的多路進攻 將讓吳軍無法集中兵力

勢如破竹

面對西晉的強大攻勢 吳國的抵抗非常有限

一切安排妥當之後,西晉軍於公元280年發動全面攻擊:

東部的司馬胄逼近南京,所部王恆渡過長江連破吳軍。司馬胄西邊的王渾部先是攻克安徽和縣地區,又在當塗採石磯擊敗東吳張悌所率北上的3萬吳軍。最後向西,攻克尋陽。

中部的胡奮部則攻克湖北公安地區。他西邊的杜預部,陳兵於江陵一帶,命麾下參將樊顯和襄陽太守周奇西進奪取東吳的諸多要塞。通過夜襲,佔據樂鄉,為巴蜀而來的艦隊打開通道。

得到陸軍支援的巴蜀水師率先攻克丹陽,又向湖北宜昌東南的西陵進擊。他們在行至險要之地時,遭遇吳軍所設置的鐵鏈、鐵錐阻擋。由於此前羊祜俘獲間諜,得知了這個情報,巴蜀水師並沒有因遭遇鐵鏈、鐵錐而損失船隻。王濬命善水者乘竹筏拔掉江中暗藏的鐵錐,又用火烤熱鐵鏈使其斷裂。輕鬆突破阻礙的巴蜀水軍,順利攻克了西陵、荊門,並斬殺吳軍水軍都督陸景。一路過關斬將的艦隊,最後只需要攻克最後一個目標--江陵,便可徹底打開吳國西部的門戶。

由於兵力劣勢且缺乏預警 吳國的各地守軍只能被逐個擊破

此時駐守江陵的還有一支孫韻所率的吳軍,他並未被巴蜀艦隊的攻勢嚇倒,主動出擊迎戰西晉水軍。曾經號稱三國中最為強大的吳國水軍,此時已經不是西晉水師的對手。儘管西晉船隊大量使用了當年曹操兵敗赤壁時的佈置,包括笨重的連體船,還用鐵索將船隻彼此綁定。但因為佔據順風順水位置的上游,且士卒訓練充分,所以根本不懼怕吳軍可能的火攻與襲擊。被絕對優勢壓制的吳國船隊,只能退守江陵。西晉的一些陸軍部隊,早已埋伏於城外。結果,進攻者就趁著吳軍撤退進城的時候,尾隨而入奪取江陵。

江陵淪喪後,東吳在沅江、湘江以南到嶺南一帶的州郡皆望風而降。為了進一步鞏固勝利,晉武帝立刻調整了戰略,將作戰的主導由全面進攻轉到巴蜀水軍東擊上。他首先命令杜預部南下鎮撫零陵、貴陽、衡陽三郡並調撥1.7萬人給巴蜀艦隊。接著讓巴蜀艦隊沿江東下,攻克夏口與武昌。接著再調1.3萬人來補充巴蜀艦隊。

古往今來 佔據長江中上游的船隊總有著巨大的天然優勢

與此同時,王渾部殲滅了孫悌的吳軍,但因擔心冒進而停滯不前,執意等待艦隊的到來再聯合進攻。這樣雖然錯失了獨自取勝的機會,卻也並無過失。一路東進的巴蜀艦隊,此刻有多達8萬的軍士。沿途的吳軍守將張象、陶濬,曾率水軍想要阻擊,但都因士兵害怕巴蜀艦隊的攻勢望而迅速失敗。如此聲勢浩大的船隊,在長江地區的戰場上,確實無人能敵。

很快,王濬所部艦隊經過三山,順利抵達南京附近。見到援軍到來的王渾立刻邀請王濬停下艦隊商量作戰策略。但王濬卻不願意錯失一鼓作氣取勝的機會,他借口:「風利,不得泊也」,獨自揮師攻向南京。

從漢朝開始 連體結構的大型樓船 成為了主宰長江水面的最強武器

困守南京的孫皓,見西晉的3支兵馬正在逼近首都,知道自己大勢已去。於是,聽從薛瑩、胡沖等人的建議,派遣使者分別向3位西晉將領投降,並將印璽交與琅琊王司馬胄。隨後王濬率軍攻入南京,孫皓反綁著手把棺材裝在車上向王濬投降,東吳宣告滅亡,西晉盡收其四州四十三郡。

縱觀此次氣吞山河的伐吳戰爭,晉武帝的安排可謂是直擊要害。完美的利用兵力分散和吳國只能集中力量抵抗一個方向的特點,上演了一出分進合擊的好戲。

在陸軍的交戰中 晉軍對東吳具有更大的優勢

除開戰略上的成就,此次戰爭亦有著巨大的時代意義。東吳的滅亡,意味著中國結束了分裂的三國時代,迎來了一個相對短暫的大一統時期。長江以南地區,則在這個間隙,完成了歷史地位的第一次升級。這在後來的歷史上,將不斷顯現出重要作用。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三國時代雖然結束了,但歷史的進程仍在繼續。西晉王朝以其短命著稱,其失敗的政策,更是開啟了一個時間更為持久的分裂時代。就在這下一輪亂世中,由東吳大力開發,西晉收入囊中的江東之地,成為了漢文明最後的棲身之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