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的謀士參謀眾多到底誰最厲害?最終影響最深遠的是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三國的謀士參謀眾多到底誰最厲害?最終影響最深遠的是誰?

三國中的謀士參謀怎麼排名?三國網小編從時局角度為大家帶來分析!

三國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一段歷史,由於正史、演義以及影視作品的反覆表達,讓這段東漢末年至西晉建立的中國封建歷史時期的人物、事件煥發著耀眼奪目的光彩而深入人心。當中人物既有號令天下的主公,又有神鬼莫測的謀士參謀,還有一夫當關的武將,他們分別代表了領導力、智慧與勇武,這使得無論讀者更側重哪一方面的喜好,都能在三國裡找到自己仰慕的角色。

正是由於這種仰慕,也使得很多朋友對於一些歷史人物的看法形成堅不可摧的固定印象。而這一固定印象的來源,正是一些先入為主的故事,等到再看到新的故事,無論真假都會不以為然。因此一旦聊起三國某一類人的排名,便會有許多的真知灼見。這一點也恰恰是三國歷史在國人心目中的魅力所在。咱們今天要聊的就是三國中的謀士參謀們,對這一充滿智慧的特殊群體的評價,我希望能盡量做到角度宏觀、分析客觀、表達美觀。

首先要說明一下,什麼是謀士參謀。謀士參謀首先是文人,而文人在古代的人生路線往往是「學而優則仕」,但真正有了通向仕途的大道是在科舉出現之後才正規化的。在此之前的歷朝歷代,文人往往通過飽讀詩書、通曉天下大勢之後,以軍師、門客、幕僚的身份進入到各自主公的門下的,主要工作就是為主公和所在陣營設謀獻計。

三國既然是個人才輩出的年代,那麼謀士參謀自然也是浩如煙海。這其中最著名也是大家最熟悉的謀士參謀包括了:魏國的郭嘉、荀彧、賈詡、荀攸、程昱、鍾繇、滿寵、司馬懿、楊修、丁儀;蜀國的諸葛亮、龐統、法正、孫乾、馬謖、蔣琬、楊儀、譙周;吳國的張昭、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顧雍、諸葛瑾等。

在這其中,通常排名靠前,呼聲較高的往往是郭嘉、諸葛亮、司馬懿、龐統、周瑜這五位。喜歡郭嘉的人通常有兩個原因,一生前太厲害、二去世的太早太遺憾;喜歡諸葛亮的人多數是受時間長河中對其無限拔高的民間印象影響;喜歡司馬懿的大致是由於其無論被後人怎麼「黑」,到底人家才是最終贏家;喜歡龐統的跟喜歡郭嘉的類似,也是兩個原因,一是「臥龍鳳雛」一詞的震撼力、二是去世的也太早,讓人產生無限遐想;喜歡周瑜的一方面對正史比較熟悉,知道類似火燒赤壁是他的主要功勞,另一方是對這個長得又帥、老婆又漂亮、還精通音律的人生贏家抱有「更符合現代審美」的好感。

我們要是從中挑一兩個也不停地說他們有多好,那全然沒有意義。因此我打算從兩個角度出發,對三國的這些著名謀士參謀們進行一個排名。

第一個角度是陣營的勝負,我把這個角度的分析稱之為「團隊賽」。這一點很好理解,正所謂成王敗寇,無論你把一個人捧到什麼程度,哪怕是吹出花來,依然免不了要面對一個歷史現實,那就是他所輔佐的陣營最終是成是敗。

提到這個角度,可能有人會說,陣營的失敗不能歸咎於一人。確實,但作為一個著名到天下皆知甚至「被封神」的謀士參謀,如果所在陣營的其他所謂「搗亂分子」既不能為你所用、又不能被你去除,那是不是該被請下神壇呢?如果一個陣營的失敗是由於「天時地利」,國民生產力低下,不足以撐起謀士參謀心中的報復,那麼內政方面的能力是不是還是不夠爐火純青呢?如果內政能力很強,依然客觀的存在實在無法與中原土地相抗衡的自然條件,那麼當初為何要選擇加入這一陣營呢?是愛麼?是責任麼?

這一系列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思考,而啟發思考也正是這篇文章的重要目的之一,等會聊完,可以在評論區接著聊,這裡不再贅述。

如果從陣營的勝負角度來看,魏國贏了,那麼魏國的謀士參謀們便集體贏得了相較蜀、吳謀士參謀們的團體賽。而最終司馬家族又贏了魏,那麼司馬懿無疑又贏過了魏國的謀士參謀們。當然這只是一個角度,接下來咱們再從第二個角度出發,來試著分析一下。

個人功績對於時局的影響程度角度,也就是「個人賽」。如果要講排名,或許這才是最佳角度。如果這麼多謀士參謀每個人都列數一遍,那完全可以寫一本書了,鑒於現代人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的特點,我們就挑出四個最重要的人物,來看他們的個人功績對於整個三國時期的歷史走向所產生的影響力大小。

首先是「最負盛名」的千古名相諸葛亮,他的個人功績總結起來有以下幾點:於茅廬中定策三分、幾場通過智慧以少勝多的戰役、舌戰群儒聯吳抗魏、西進巴蜀三分天下有其一、蜀國內政改革、七次北伐、死後顯神通。看起來好傳奇啊,但又好無稽啊!我的文章都只聊正史的,因此先把那些無稽之談撇乾淨。幾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均為演義出來的,不信可自行考證,戰爭真的是得靠人數、裝備以及雄厚的後勤保障作後盾的,而不是靠「為了樹立一個形象編也得給你編出幾個靠小聰明贏得戰爭的小故事」;死後顯神通就不用多說了吧。

剩下就是「乾淨」的個人功績了,我們分別來看。首先定三分並非諸葛亮首先提出,魯肅最早、郭嘉第二;而聯吳抗魏確實是諸葛亮的功績之一,至於舌戰群儒的真實情況就不得而知了,但僅僅通過這一點就能看出諸葛亮確實是一個能從天下大勢的宏觀角度出發,看清形勢並能選擇最正確的路線的人才。但同時也要看出,一個國家的決策往往是從本國利益出發的,那麼吳國同意諸葛亮的聯合請求,也是根據吳國當時的實際需要做出的決定,而並非單純諸葛亮的「人格魅力」或是「能言善辯」;接下來是西進巴蜀,那主要是龐統、法正、張飛的功勞,諸葛亮一路上並沒有起到任何關鍵性作用;關於蜀國的內政改革,確實是比較成功地提升了蜀國的國內生產力,不得不說,諸葛亮是一個出色的內政專家;最後七次北伐都是失敗的,並不是說我喜歡以勝敗論英雄,但連續失敗就實在令人懶得去替他辯解了。

總體來說,這其中聯吳抗魏是一個諸葛亮能影響三國時局的個人功績,而那場孫劉聯盟的赤壁之戰的終極功臣是周瑜,從這一角度,諸葛亮需排在周瑜之後。

那麼周瑜個人功績除了赤壁之戰外,還有什麼對歷史走向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事件麼?答案是沒了。

來看郭嘉的個人功績,官渡之戰主戰、曹操聽了;不讓放走劉備、曹操不聽;堅持攻克呂布、曹操聽了;定計遼東、曹操聽了;不用司馬懿、曹操不聽。可以看出魏國的謀士參謀更符合作為一個謀士參謀的職業定位,單純的出謀劃策,其計謀用不用那是主公的工作。這些功績裡,最明顯得是「先見之明」四個字,也正是這四個字再加上「英年早逝」,才使得郭嘉這一角色成為後世心目中的三國第一謀士參謀。但客觀地講,在郭嘉有生之年,真正影響時局的就是戰勝袁紹勢力。雖說放走劉備也影響了時局,但曹操不聽,所以計謀也就無效。官渡之戰主戰和定計遼東雖然可以看作是平定北方的同一件事,但只此一件也足以奠定魏國後來戰勝吳蜀兩國的基礎,可謂功莫大焉。

當最早的這一代三國謀士參謀紛紛去世或者年老體衰之時,撐起魏國大梁的司馬懿登場了,也正是由於那時其他兩國沒有能與之匹敵的國之柱石,而使得魏國徹底一家獨大。司馬懿的事跡主要包括:擁立曹睿、平定西北、耗死孔明、剿滅燕國、高平陵之變等,有人可能會提到九品中正制,那是陳群主導的。以上事跡中,前四個均在魏國起到了重要的穩定和強大作用,最後一項又將這一手做大的魏國政權攬入自家懷中。從個人和家族角度講,司馬懿無疑是成功的,但我們的主題不是讚頌個人,而是看他對時局的影響。耗死孔明既保住了魏國西部的安全,又為將來滅蜀打下基礎;而剿滅燕國讓四國變成了三國;高平陵之變無疑是西晉的發端點。從這三個角度來講,司馬懿是對整個歷史進程產生影響最為深重的人。

好了,既然都分析完了,不得出個具體結論好像不太合適,那麼暫且可以排名如下:司馬懿、郭嘉、周瑜、諸葛亮。當然,這只是一家之言,三國對於人們來說太過熟悉,因此在排名話題上也是見仁見智,本文只是從兩個大的角度出發來聊一聊這個話題,權作各位看官的飯後談資,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還望不吝賜教。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