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是如何交代諸葛亮的?他的目的是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備臨終前是如何交代諸葛亮的?他的目的是什麼?

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幼時的他雖然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但是他父親早死,家境貧寒,與母親賴販草鞋、織草蓆度日,生活非常艱苦。劉備從小就志存高遠,在爾虞我詐的三國亂世中,他以卓越的品質、謙遜的作風招攬了一大批至死不渝的忠志之士。他為人謙和、禮賢下士,寬以待人,志向遠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為世人稱讚。雖然他一生遭遇多次挫折,但最後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終成大事,建立蜀漢,從一個賣草鞋的變成昭烈皇帝,其一生是充滿傳奇色彩的。最終在公元223病逝於白帝城。終年63歲。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往下看。

而哪怕是到生命最後一刻,在臨終前劉備也一直為自己的身後事操碎了心。劉備在與東吳的大戰失敗後,在白帝城病危,將諸葛亮招到白帝城,將兒子也就是後主劉禪托付給諸葛亮。更是稱「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之後的十多年間,諸葛亮盡心盡力的輔佐後主劉禪,為國家殫心竭慮。劉備去世後,為了國家,他六出祁山。而自從他出山效命以來 直到亮病死在北伐的路上 那個閒雲野鶴的人就再也沒有回過臥龍崗。這讓我們看到一個忠臣的典型代表,令人歌頌不已。

但是時至今日,還有另一種說法,認為其是為劉禪掃除後患,諸葛亮臨終才恍然大悟!那便是當年劉備在托孤時所言的幾句話。那便是「我劉備當眾讓你取而代之,你不同意,以後你再取而代之就沒有了合法性,那時必定會遭到群臣的反對,感念先帝的仁義,而對劉禪死心塌地。」因而,說出來不是為了真讓,而是徹底隔絕劉禪被取而代之的可能!

就這樣很多人認為劉備是誠心讓賢,諸葛亮沒有「自取」更成為一代名相,流芳千古,為後世人臣之最佳楷模;也有很多人認為劉備表面讓賢,實則暗藏禍心,要在臨死前逼著諸葛亮表忠貞之心,讓其不能謀奪其嗣子的江山。

在魯肅看來,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我們先來看看史書關於托孤的記載: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想來諸葛亮是有大局觀、戰略觀的人,在隆中對時就規劃出天下三分的局面,諸葛亮也不可能不知道如果自己代漢自立後果是什麼樣的。那麼,劉備又何必再臨死時再試探一次呢?而且我們都知道劉備對諸葛亮是有知遇之恩的,諸葛亮雖然號稱臥龍。

但是實際上那個年紀的他只是沒有任何經驗的中年人,如果諸葛亮已經表現出了真正的實力,諸葛亮也等不到劉備,曹操孫策早就請走了,諸葛亮確實有才幹,但是沒有發揮的舞台,而劉備給了他發揮的舞台,而諸葛亮又以管仲樂毅自比,說明他只是要做個賢臣名相。

按照我的理解,劉備臨終之言中的「取」既不是《三國演義》中的觀點讓諸葛取而代之,也不是易中天老師說的讓諸葛自由選取其他兒子繼承。而是相對於前面的「輔」字來說的,是取捨、決斷的意思。「輔」的決斷權在於劉禪,而「取」的決斷權在於諸葛。

也就是說,如果劉禪值得輔佐,那麼諸葛要像幫助劉備一樣作為輔助的角色。而若不值得輔佐,諸葛就像英國首相與女皇的關係一樣,讓劉禪作為一個精神界面的領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