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一提起劉備總會想起電視裡面的那位,那麼小編就不得不給大家詳細的說一下了。
「跨有荊益」,建立根據地,形成鼎足而立的局面,這時諸葛亮「隆重對策」所確定的近期目標。只有實現這一目標,才有可能爭取實現遠期目標,滅掉曹操,統一全國。劉備集團立足荊州後,自然要把進取益州提到議事和行動日程上來。
對於進取益州的必要性,軍事中郎將龐統也向劉備指出:「荊州荒殘,人物殫盡,東有吳孫,北有曹氏,鼎足之計,難以得志。今益州國富民強,戶口百萬,四部兵馬,所出必具,寶貨無求於外,今可權藉以定大事。」劉備說:「今指與吾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寬;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譎,吾以忠。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今以小失信於天下者,吾所不取也。」針對劉備的這一想法,龐統進一步說:「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霸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劉備接受龐統的意見。
這時期劉璋統治的益州,政治黑暗,社會混亂。劉璋昏庸,不能選用和提拔有才能的人,以改善政治,因而引起一些士人對他不滿。如扶風人軍議校尉法正很有才幹,不為劉璋重要,邑邑不得志」;別駕張松,很有見識,以為劉璋「不足與有為,常竊歎息」。正如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說的那樣,益州「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赤壁戰前曹操佔據荊州時,劉璋歸附曹操,派張松前往荊州。張松見曹操很有作為,想投靠他,但未被理睬。張松又往見劉備,受到熱情接待,回來後便勸劉璋與劉備結好。赤壁戰後,劉璋斷絕與曹操的關係,經張松推薦,安排法正為使者去見劉備,致以友好之意,劉備以「恩意接納」。
劉備先後接見了張松和法正,他倆把益州的地理形勢和府庫錢糧、人馬兵器等情況,都告訴了劉備,還畫了詳細的地圖,使劉備「盡知益州虛實」。法正回到成都後,又把劉備的為人和才略向張松稱讚了一番,於是二人密謀尋找機會迎接劉備入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