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先主劉備在白帝城病危,臨終前召丞相諸葛亮、尚書令李嚴托孤,其中軍國大事全權托付給了諸葛亮。劉備駕崩後,諸葛亮謹遵先帝遺囑,盡力輔佐劉禪,但其實劉禪一直未得到真正的軍國大權,直到諸葛亮臨終病死在五丈原。那麼李嚴在這件事情中起到什麼作用呢?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我們都知道在劉備攻取西川以後,陣營就分為了幾個流派,雖然表面上大家都很和諧,但多多少少還是有一些隔閡,如劉璋舊部,以李嚴為代表,劉備舊部,關張趙等,還有親近諸葛亮的人,如馬謖等人,這三個流派之間的不和,無疑為日後蜀國的滅亡蒙上了一層陰影。
在劉備駕崩後,蜀國面臨著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外有東吳,曹魏,內民心不安,在托孤的時候,諸葛亮心裡很清楚劉禪胸無大志,所以不得不將這些軍國大事都攬了下來。
在先帝托孤的時候,還有另外一位大臣,就是李嚴,他本是劉璋的屬下,在劉備攻取西川的時候,棄暗投明投靠了劉備。李嚴並不是一直跟著劉備廝殺,他並不知道諸葛亮的想法,所以以他的角度來看,諸葛亮總攬軍政大權,是對國家不利的,丞相怎麼能大於君主呢?
正是因為這樣諸葛亮將李嚴一度排除在外,說到這兒,我們的主題就來了,為什麼先帝劉備最不想看到這樣的局面呢?雖然諸葛亮為劉備打下了大片的土地,但歸根到底劉備還是主上,諸葛亮還是臣下,他並不想讓諸葛亮手握大權,所以在托孤的時候才會有李嚴的登場。
劉備曾賦予李嚴的官職,光祿勳、中都護、尚書令。再來看看諸葛亮的官職,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兼益州牧,從這些官職來看,李嚴並沒有得到重用,當時劉備攻下西川,為了招攬蜀中能才,安定蜀中人心,不得不利用李嚴在蜀中的威望,名聲。
劉備是想用李嚴去牽制諸葛亮,但不會真正的給他大權,原因有二,第一李嚴總共服侍了三位主公,荊州劉表,益州劉璋,還有劉備,這讓劉備不得不防,諸葛亮也早以看透了這層意思,其二是因為李嚴在蜀中的勢力很大,畢竟先帝劉備他們是後來的,蜀中的基礎還很薄弱,就是這個原因使得劉備和諸葛亮不得不防著他。
公元226年,李嚴被調到江州。來到這處戰略要地,李嚴對先主和諸葛亮的不滿開始展現出來,他修築城池,招兵買馬,打造了一所大型的戰略地點,諸葛亮把這一切都看在了眼裡。
李嚴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將江都變成一個戰略要地,就是動用了劉璋舊部的力量,在諸葛亮前線作戰的時候,自己不聲不響崛起。在這一切計劃的進行下,諸葛亮上奏讓李嚴帶兵馬去往漢中,支持前線的作戰,為了讓李嚴放下戒備的心理,還上奏讓李嚴的兒子繼續做江州都督。果不其然,李嚴帶領兵馬到達了漢中。
在四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下命讓李嚴來調度大軍的糧草,諸葛亮明明知道這個差事他做不了,還是讓他做了,果然在兵士的揭發下,李嚴被貶為了庶民。一個混跡江湖多年的人,被諸葛亮扳倒了。
而他在蜀中的力量和劉備之前的力量卻形成了一股不可抗拒的內憂,使諸葛亮不能完全將心思投入到北伐中去。
總結:三國這部歷史,從一到終,無時無刻都在刻畫著每一個人的性格特點,在這部書忠,性情是最重要的,諸葛亮性情謹慎,曹操多疑,劉備大奸似忠,關羽的傲氣等等,真是印證了我們現實社會中與人交往,要先瞭解他的性情。
李嚴最後的失敗,是必定的,諸葛亮雖然解決了李嚴這個問題,他的舊勢力卻扳不倒,也不能扳,高祖劉邦在西川時沒有用過當地人,而劉備卻不得不用,才導致了後期兩大政治集團的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