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三國公孫瓚的失敗之中 看如何用人的大策略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從三國公孫瓚的失敗之中 看如何用人的大策略

在漢末北方群雄中,韓馥和公孫瓚最後都被袁紹消滅了,但這兩個人失敗的原因不太一樣。韓馥做事太保守,沒有雄心大志,公孫瓚更多的是戰略規劃出了問題,而造成這一問題最主要的根源,在於他的身邊缺乏一流的人才。

據《漢末英雄記》記載,在公孫瓚主事期間,「衣冠子弟」們都沒有發展的機會,無論多麼有才,都「抑死在窮苦之地」。所謂「衣冠子弟」指的是世家大族出身的人,這些人往往具有政治特權,一個家族一旦興盛,便會綿延不絕,幾輩人交替提攜,經常英才輩出,這是漢晉時代的政治風尚,也稱為門閥制度。《漢末英雄記》的作者王粲就出身於這樣的家族,他的曾祖父王龔在順帝時當過太尉,祖父王暢在靈帝時當過司空,父親王謙也很有名氣,當過大將軍何進的長史,類似於秘書長。到了王粲這裡,年紀輕輕便有人追捧,除了自己的天賦,更是因為祖上很厲害。王家以後還出了王弼這樣的大學者,不能不說與本家族政治源淵和家學傳承有很大關係。

王粲是「衣冠子弟」,所以他對「衣冠子弟」們在公孫瓚這裡的悲慘遭遇比較關切。據王粲記載,公孫瓚不用「衣冠子弟」的理由是,這些人本來就已經很富貴了,再給予重用他們也會認為理所應當,不會感激。看來公孫瓚的心態有點問題,像個小市民。

而公孫瓚確實喜歡小市民,據《漢末英雄記》說,公孫瓚所寵信的大多是「庸兒」,即平庸之輩,其中尤其以算命先生劉緯台、布販子李移子、商人樂何當三人最受寵信,公孫瓚跟他們結成異姓兄弟。《漢末英雄記》甚至說,公孫瓚字伯圭這是後改的,因為一家如果有四個兄弟,他們的字裡應該分別有伯、仲、叔、季這幾個字,公孫瓚為了表示跟這幾個異姓兄弟很親,他自稱「伯」,幾個兄弟則分別稱仲、叔、季。有公孫瓚撐腰,這些人很快富了起來,用現在的話說身家都過了億。公孫瓚還跟他們中的人結成兒女親家,常把他們比作漢初的開國功臣曲周侯酈商、穎陰侯灌嬰。

公孫瓚的用人政策可謂不拘一格,但過了頭就顯得有些另類,靠這幫人給他出謀劃策能有多高的水平?《漢末英雄記》記載的一件事就頗為雷人,是其他割據軍閥們做不出來的。公孫瓚有部將被敵人所圍,向公孫瓚求援,但公孫瓚就是不出兵相救。

他的理由是,如果救了這一個,以後將領們再遇到類似情況就有了依賴心理,就不會力戰了。如果不救,以後大家肯定會奮力自救。這個說法貌似有理卻不實用,因為人都有求生本能,在生死考驗面前有人選取玉石俱焚,也有人選擇投降以求活命,公孫瓚的想法未免理想化。

《漢末英雄記》說的這件事在《三國誌》裡也有記載,這個求救的是漁陽郡太守鄒丹,在袁紹發起的潞河之戰中,公孫瓚不發救兵,結果坐視鄒丹被殺。這一事件提醒了公孫瓚屬下的將領們,危急關頭看來還得自謀出路。後來袁軍北上,公孫瓚手下的將士們想到「守則不能自固,又知必不見救」,要麼被袁紹攻破,要麼就殺掉他們的統帥投降袁紹。史書沒有說公孫瓚這個愚蠢決定是不是他自己的創意,但即使不是劉緯台、李移子們的建議,但公孫瓚手下如果有他郭嘉、魯肅這樣的人才,也不會讓他幹這種傻事。

公孫瓚大修易京防禦體系,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從單純的攻防戰術角度看有一定可取之處,但從戰略層面考慮則是一大敗筆。群雄爭霸的要點是搶佔地盤和人口,躲在城堡裡不謀求發展是土財主幹的事,結果只能是遲早被別人吞沒。給公孫瓚出這個主意的肯定是他那幫親家,這些人做個小買賣可以,但卻制定不出來正確的戰略規劃,公孫瓚靠他們想打天下,簡直是做夢,即使沒有袁紹這個對手,他也遲早會被別人給收拾了。

《漢末英雄記》還提到一個人,名叫關靖,也是公孫瓚寵信的人。關靖字士起,太原郡人,是一名酷吏,「諂而無大謀」,也就是只會溜鬚拍馬討領導高興,沒有什麼大的謀略,反而被公孫瓚信任。公孫瓚最後被圍在易京時,他也想過「自將突騎直出」,然後依托西南面的山地和黑山黑聯手,徐圖東山再起。

這時候關靖擔任公孫瓚的長史,他勸公孫瓚說:「現在將士們從上到下皆已土崩瓦解,之所以還能堅守,是因為易京這裡有他們的家小。將軍您堅守多時,袁紹正準備撤退,待他退卻之後什麼事都好辦了。如果將軍您要捨之而去,我們無所依托,易京很快就沒了,也就失去了根本,孤孤單單遊蕩於草野,能有什麼成就?」誰都能看出來困守孤城等於自殺,關靖的話簡直是一派胡言,但公孫瓚居然相信,於是躲在易京不出來,最後只有等死。

公孫瓚唯一的虎將趙雲,卻投靠了劉備。

查閱史料,發現公孫瓚手下幾乎沒有什麼有名氣的人,無論文人還是武將,基本上沒有頂尖的人才。劉備、關羽、張飛等人曾在他手下呆過一段時間,但他們都很聰明,早早脫離公孫瓚自立門戶去了。

還有一個趙雲,曾經是公孫瓚的手下,但趙雲寧願跟劉備也不想跟公孫瓚,當時劉備的事業顯然比公孫瓚還差得遠。公孫瓚不識人,因而身邊沒有真正有水平的人才,即便有也紛紛離他而去。在漢末三國時期,人才是稀缺資源,大家都在拚命搶人才,尤其對最優秀的人才更是讓群雄們心馳神往。

一流人才的思想才是一流的,一流的思想才能開創一流的事業,「庸兒」不可能提出一流的規劃。這就是為什麼曹操見到荀彧會那麼激動,把他稱為「吾之子房」,見到郭嘉更是激動地說「使孤成大業者必此人」,劉備為求得諸葛亮這個人才,會放下架子親自到深山裡拜訪,那時候諸葛亮只不過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平民百姓。

群雄爭霸拼的是實力,在實力組成要素裡人才排在第一位,公孫瓚靠一已之勇起家,也開創了不小的局面,但他發展到一定階段時,應該把人才戰略放在最突出的位置,但他偏偏不重視人才,也不會識才、用才和留才,身邊更沒有像郭嘉、諸葛亮那樣的頂尖人才,這才是他失敗的深層次原因。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