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攸是曹操的發小,小時候曾經在一起念過書,游過學,算是老交情了。
後來,許攸投了袁紹。
也許他覺得袁家四世三公,袁紹又兵多將廣,怎麼著,也比投曹操那太監之後要前途遠大得多。
從這裡,看出許攸的眼光的確不咋地,有些短淺。
放著雄才大略的發小曹操不投,投一個志大才疏的袁紹,好在,許攸還知道迷途知返,最後,官渡之戰,他又回到了曹操身邊。
曹操對於許攸的來投,可謂是最高規格禮遇:跣足相迎。什麼事跣足相迎,說白了就是打著赤腳,連鞋襪都顧不得穿就去迎接。這種禮遇,成為後世帝王愛才的一個典範。
當然,許攸後來的功勞也完全對得起曹操這份禮遇。
許攸對曹操最大的貢獻有兩個:一是獻奇謀奇襲烏巢,使得曹操在官渡之戰中取得了扭轉戰局的大勝;二是獻計決漳河之水,攻下了袁紹集團的老巢冀州,完成了對袁氏集團的致命一擊。
總之,在剿滅袁紹的戰爭中,許攸的確居功至偉。
但是,許攸的生命卻因此走到了盡頭。
對於許攸的死,《三國演義》寫得極其地精彩。
《三國演義》第三十三回寫曹軍攻克冀州後,有一日,大將許褚在鄴城東門處碰見許攸,許攸傲慢地對許褚說:「汝等無我,安能出入此門乎?」許褚一聽,火冒三丈,說:「吾等千生萬死,身冒血戰,奪得城池。汝安敢誇口!」許攸罵道:「汝等皆匹夫耳,何足道哉!」許褚大怒,拔劍殺攸,提頭來見曹操,訴說許攸無禮之極。曹操見狀,深責許褚說:「子遠與吾舊交,故相戲耳,何故殺之!」於是下令厚葬許攸。上述情節純屬小說之虛構,歷史上的許攸,並非死於暴脾氣的二貨許褚之手,而是的的確確被曹操所殺。
曹操殺許攸,這在《三國誌》中是有明確記載的。《三國誌·崔琰傳》說:「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
裴松之注引《魏略》,對許攸如何「不虔」於曹操有具體記載:許攸自幼與曹操十分要好,官渡之戰中,許攸背叛袁紹投奔曹操後,建議曹操偷襲烏巢,使曹操大獲全勝。後曹操奪取冀州,亦有許攸之功。許攸因此居功自傲,乃至得意忘形,對曹操經常口出戲言,甚至稱呼曹操小名,在正式場合亦不知收斂。在一次聚會上,許攸對曹操說:「阿瞞,你沒有我,不會得到冀州。」曹操一聽哈哈大笑道:「你說的一點不錯。」嘴上雖這麼說,心裡卻非常不高興,以為許攸無禮太甚。後來,許攸率隨從出鄴城東門,有得意對左右從人說:「他們曹家沒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門。」此話傳到曹操耳中,終於忍無可忍,下令殺死了許攸。
許攸死於自己的傲慢性格,也死於自己超LOW的情商。曹操是個有著複雜人格的一代奸雄,他既有禮賢下士、寬容隨和的一面,又有殘暴性忌、狹隘多疑的一面。虧許攸還是曹操的發小,卻到死也沒有看清曹操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只知道他是曹操的同學發小,開開玩笑,沒什麼,卻沒意識到當年的同學發小,已經成了獨霸一方的諸侯。許攸希望曹操永遠是當年的發小,但曹操卻不想再做他的發小,他要做一個君臨天下的主公。誰敢藐視他的權力,挑戰他的權威,對不起,即便是發小,即便是發小開玩笑,也得死。
最後,想起荀彧對許攸的評價:貪而不智。許攸貪,這點就不評價,看三國的都知道。荀彧說他不智,的確太到位了。這裡的智,荀彧顯然不是指他的智商,(他的智商極高,要不然也不可能成為三國時期的著名謀士參謀)而是指他超LOW的情商和對世事人情的幾近弱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