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是我國一個分裂的戰亂時期,雖然天下三分,但是三位主公名義上卻只是之前的官職,並沒有人敢自稱皇帝,曹操勢力龐大,兵多將廣糧草充足,也沒有以皇帝自居,這是為什麼呢?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國時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從小小的幾千軍發展成為一個大國,可是曹操還是以丞相稱呼自己,從來沒有給自己稱帝王。其實曹操不是不想當皇帝,只是有前車之鑒,讓他不敢當皇帝罷了。所以之後,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的他,對於那些窺視他權力的人都是直接滅門,瘋狂鎮壓他們。
公元218年,一幫東漢光武帝時代的名將名臣之後,聯合吉太醫發動政變。公元219年,正當曹操與劉備爭奪漢中時。一個姓魏的朝臣與一個武將密謀發動兵變。並且還打著漢獻帝劉協的旗號。當然,兩次政變都失敗了,還被留守的曹丕殺掉一千多人。
曹操完全有理由,利用這兩次政變做契機,廢漢自立。此謂名正言順,合情合理,但曹操沒有那樣幹。曹操還在等,他覺得似乎還缺點什麼。公元219年,曹孫聯手大敗關羽之後。孫權給曹操寫了一封信,大意是,你現在可以當皇帝了,我願意稱臣擁護你。面對這絕佳的機會,曹操卻說:孫權這小子,這是要把我放在爐火上烤啊。曹操手下一些文武大臣和他的兒子們,百思不得其解,曹操在等什麼。是啊,曹操自己也說不清楚。
曹操既不是奸臣,又不是忠臣,那他到底是一個什麼人呢?是什麼阻止了他稱帝呢?答案就是,曹操自己阻止了自己稱帝。在筆者看來,曹操此人極具兩面性,當初,他是一個忠臣,可是,在受盡了所謂漢室忠臣的反抗,甚至是大漢天子的作對,他對漢室喪失了信心,最終,成為了一個奸臣。「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或者人見孤強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評,言有不遜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曹操的這句話,說出來了他心裡中所想。
對的就是辯證,任何事物都要辯證的去看待,一切事物沒有那麼明確的分界線,任何事兒也沒有絕對的對與錯。如何把握這個度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