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佔據漢中時為什麼不進攻益州?之後還退了兵?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佔據漢中時為什麼不進攻益州?之後還退了兵?

曹操佔據漢中時為什麼不進攻益州?之後還退了兵?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漢中之戰,劉備第一次靠自己的力量擊敗了曹操,從而有了建成第三方勢力的資本。雖然曹操口頭說漢中「食之無味」,但對於想要一統天下的曹操來說,不可能會給劉備這樣一個能夠崛起的機會。那曹操佔據漢中時,為什麼不對益州發起進攻呢?如果能及時大亂劉備的節奏,說不定此後就不會變成三足鼎立的局面。當時曹操內心究竟是作何打算,竟給了劉備一個天賜良機?

作為三國時代最為傑出的梟雄,曹操有時的做法很讓人奇怪、疑惑,甚至令人琢磨不透。有一個問題就很奇怪——曹操取得了漢中之地,為何不趁勢進取蜀地?要知道,劉備其實也才剛打下了益州。沒過多久,張魯便直接利落投降了曹操,還憤憤說出「寧為曹公作奴,不為劉備上客」的話來。

曹操自己就有很強大的精銳部隊,而且看張魯的態度,他對劉備也不怎麼友好。因而曹操此時進攻蜀中,是大有希望的。但問題便在於,曹操在漢中待了幾天之後,便直接返回了老巢。至於其中緣由,可能有讀者會想到法正對劉備說的話。

這次獻策發生在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三國誌 法正傳》是這麼說的:「曹操一舉而降張魯,定漢中,不因此勢以圖巴、蜀,而留夏侯淵、張郃屯守,身遽北還,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將內有憂逼故耳。」曹操這邊剛走,法正便開始獻計了,他說曹操忽然離去,必是後方出了問題。因而法正勸說劉備進攻漢中,後者嘗試了一下,還真的將漢中打下來了。

說到這,似乎開頭的答案已經很明顯了,曹操沒有趁機攻取益州,是後院失火了。但值得注意的是,筆者在《三國誌 武帝紀》中以及其他人的傳記中,並沒有見到這一年(217年)裡,曹操後方出現了什麼問題。如果問題真的嚴重到曹操需要趕回去及時處理,那麼此事必有記載才對。因而不難推測,曹操不直接進攻益州,並非是後院起火了。

其實在曹操攻取了漢中之地後,有兩個傑出的謀士參謀,都曾提議曹操趁勢進取益州。一個是司馬懿,《晉書 宣帝紀》有記載:「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司馬懿給出的解釋是,劉備採取了不光明的手段取得了漢中,這時候的蜀人對他們還很有意見。司馬懿的眼光很是高明,因為《三國誌 劉巴傳》中便提到了,劉備進入成都以後,按照和將士們的約定,讓他們在城內搶掠了一番。試問這樣的「土匪」進城,又怎麼會受到益州軍民的愛戴?

那麼曹操是怎麼回答司馬懿的呢?他竟然有點小得意:「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邪!」曹操這話,有一半應該是自己的心態膨脹了,而另外一半,是他還做出主意,打算再等等看。

接下來,再來看看另外一個謀士參謀劉曄的提議,見於《三國誌 劉曄傳》:「若小緩之,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蜀民既定,據險守要,則不可犯矣。今不取,必為後憂。」劉曄的理由,其實和司馬懿差不多,都是認為「蜀人震恐,其勢自傾。以公之神明,因其傾而壓之,無不克也。」但不同的地方在於,劉曄想要曹操進快做出決定。因為他還意識到,以諸葛亮的手段,馬超關羽等人的威名,很快便能懾服蜀人。正因除此,劉曄還特意在後面提醒,要下手就盡快。

那麼曹操又是怎麼回答的呢?裴松之注引《傅子》給出了理由:「居七日,蜀降者說:『蜀中一日數十驚,備雖斬之而不能安也。』太祖延問曄曰:『今尚可擊不?』曄曰:『今已小定,未可擊也。』」可以看到,直到有蜀人逃到了漢中,曹操瞭解到了蜀地詳情,這才下定了決心,打算進攻蜀地。但此時距離劉備拿下程度,已經整整七日了。因此曹操問劉曄還來不來得及,後者告訴他已經晚了。因為劉曄同樣從蜀人口中得到了一個消息——劉備已經強力鎮壓了蜀中。這樣一來,曹操便喪失了進攻益州的先機。

最後再說明一點,法正向劉備獻策之時,曹操已經回了老巢。而豫州距離益州這麼遙遠的距離,法正是斷然不可能直到遠在千里之外的曹操虛實的。正因如此,法正說曹操後院起火,也不過是他個人的一個猜測,目的是為了讓劉備能放心的進攻漢中。

綜上所述,曹操沒有選擇攻取益州的真正原因,是他覺得自己錯過了最好時機。通過對曹操在此期間的心理分析,不難發現,曹操對益州的態度,一開始是處於觀望態度。或許曹操心裡想的是:再等等,說不定蜀中便會有人起義反抗劉備。倘若如此,那麼曹操便能夠佔據更加有利的形勢。

但是過了七日,曹操通過逃亡的蜀人口中,得知了劉備已經鎮壓了益州豪族。因而他自己也清楚了,自己的時機已經錯過了;曹操選擇再問劉曄一次,其實並不是打算趁勢而攻之,而是已經有了退兵之意。得到劉曄肯定之後,曹操果斷選擇了退兵。後來在張魯的協助之下,曹操還派張郃等人將漢中之地的人口盡數遷往了中原,最終給劉備留下了一大片的空地。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