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孫權,最後救了孫權的谷利到底是誰?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南征孫權,最後救了孫權的谷利到底是誰?

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探尋歷史上的孫權保衛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曹操南征孫權以失敗告終。在班師回朝的時候,命張遼、樂進、李典統率七千多人駐守江淮之間的戰略要地合肥。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孫權在剛剛奪定荊州三郡之後,又信心滿滿的親率大軍進行了征伐合肥的戰役。這一次出征合肥對於孫權來說記憶深刻、終身難忘,因為這一戰是他接掌江東以來,所經歷的第一次慘敗。

據《三國誌?吳主傳》中記載,東吳大軍達到合肥之後進行了四面圍城,城中守將則緊閉城門拒不出戰。吳軍進行了十多天的奮勇攻堅,付出了巨大傷亡仍不能攻克城池,「合肥未下」。恰逢此時又趕上瘟疫在軍中流行,孫權不得已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撤軍還」。

東吳大軍接到命令陸續開拔按原路返回,「兵皆就路」。當孫權率領著呂蒙、蔣欽、凌統、甘寧等幾位主要將領及一千多名親兵撤退至逍遙津時,魏將張遼瞅準時機,率領八百死士從城中突然殺出突襲了孫權,「在津北為魏將張遼所襲」。

魏將張遼佔盡了先機,攻勢猛烈而又突然,東吳諸將猝不及防,被殺掉個人仰馬翻。戰鬥從日出打到了日中,張遼在戰場上幾進幾出,率領部下緊咬著孫權不放。東吳諸將奮力反抗,連孫權都不得不手持戰戟上陣據敵,整個戰事進行得異常激烈。

在這場短暫的交鋒中,東吳諸將為了護衛孫權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江東十二虎臣中的陳武力戰身亡,徐盛、宋謙、凌統等將領力戰不敵皆受重傷,呂蒙、蔣欽、甘寧等將也或多或少的都掛了彩。激烈的戰鬥一直到潘璋、賀齊等將率領援軍趕到,張遼才退卻回城,這場聲勢浩大的「孫權保衛戰」也隨之落下了帷幕。

這場激烈的戰鬥,雖然東吳諸將的表現差強人意,吳主孫權也是落荒而逃,但是在此戰中仍有兩大亮點不容忽視。這其中的第一個亮點:凌統和甘寧為了捍衛孫權的安危而摒棄前嫌聯手拒敵,「凌統、甘寧等在津北以死扞權」。

孫權統領大軍首次征討江夏的時候,甘寧為了掩護黃祖撤退而射殺掉前鋒主將凌操,從此便和凌統結下了刻骨的仇恨。雖然甘寧投靠東吳之後,對射殺凌統這件事也抱有很大的歉意,所以事事處處都盡量不跟凌統照面。而孫權也愛才心切,曾幾次出面曉之大義說服凌統不得復仇,可是這種刻骨的殺父之仇凌統卻一直沒有辦法釋懷。

曾經在呂蒙組織的一次慶功宴席上,兩個人就差一點短兵相接,最後還是在呂蒙的化解之下才避免了事態的進一步失控。但是這一次在逍遙津護衛孫權的過程中,凌統與甘寧拋棄往日的仇恨合力抗拒魏將張遼,拚死掩護孫權撤退。這在《三國誌?甘寧傳》中也有所提及,甘寧臨危不懼護在孫權身邊,張弓搭箭射殺來襲的魏軍,「寧引弓射敵」,與凌統等人死戰不退,「與統等死戰」。

這其中的第二個亮點就涉及到一個小人物:孫權身邊的一個奴隸,名字叫谷利。據《三國誌?吳主傳》注引《江表傳》中記載,谷利是孫權身邊一個沒有身份地位、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算是一個奴隸,「本左右給使也」,因為性格剛烈、忠厚,「性忠果亮烈」,並且對孫權十分恭敬,所以孫權非常喜歡用他,「權愛信之」。每遇戰事的時候,孫權都要把他帶在身邊,主要就是負責孫權的馬匹餵養以及牽馬執鞭、搬運重物等工作。

張遼在偷襲孫權的時候也可謂是費勁了心機,將孫權撤退時必經的一座橋樑給破壞了。當凌統、甘寧等將掩護孫權撤退到這座橋上的時候,發現橋已經被損壞了,中間有一丈多遠的距離沒有橋板,「橋南已見徹,丈餘無板」。此時後有追兵前無通路,眾人心急如焚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在這危急時刻谷利急中生智,他讓孫權死死地抓緊韁繩並用腿夾緊馬鞍,「使權持鞍緩控」。谷利手持馬鞭站在馬的身後,「谷利在馬後」,在馬將要騰躍的時候用馬鞭狠狠地抽打它,「利於後著鞭」,使馬借勢騰躍載著孫權跳了過去,「以助馬勢,遂得超度」。孫權順利脫險之後,對谷利更是信任有加,「權既得免」。而谷利也因為此次救主有功,在孫權論功行賞的時候被冊封為都亭侯,從此永遠擺脫了奴隸的身份。

在這次護衛孫權的戰鬥中,東吳眾多武將們英勇奮戰,在其中立下了大功,但是食君俸祿、尊享殊榮、為君解危本就是他們的職責所在。而作為一個沒有身份地位、備受歧視的奴隸來說,關鍵時刻挺身救主,這份功勞不亞於任何一位將領,這也是這場戰鬥中最大的亮點。

參考書籍:《三國誌》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