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南征,帶著十萬百姓撤離的劉備是真性情還是假仁義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南征,帶著十萬百姓撤離的劉備是真性情還是假仁義

曹操大軍進逼,劉備帶十萬百姓撤離,是仁慈/虛偽?接下來三國網小編帶你詳細瞭解歷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人紅是非多,劉備一個常規、合理的舉動,竟然被後人解讀為「慈愛」或「狡詐」。其實,這樣的印象,主要歸咎於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過於戲劇化的場景描寫。

《三國演義》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中寫道,曹操大軍南下之際,劉備起先計劃逃向襄陽,樊城百姓「扶老攜幼,將男帶女,滾滾渡河,兩岸哭聲不絕」,拼了命的要跟著劉皇叔南下,而不願落入曹丞相的「魔掌」;此情此景,讓劉備莫名感動又肝腸寸斷,覺得自己連累了百姓,甚至作勢要跳江自盡;

其後,劉備進入襄陽城未遂、不得不奔向江陵時,場面更是感人:「玄德同行軍民十餘萬,大小車數千輛,挑擔背包者不計其數……擁著百姓,緩緩而行」。

當然了,從小說的戲劇化角度而言,上述描寫可謂將劉備的致命吸引力、仁愛等等特質展示得淋漓盡致;而當後來曹操精騎將要追上,劉備卻毫不遲疑地丟下百姓、甚至老婆孩子倉皇而逃時,確實有前後不一、言行相左之嫌,讓人不得不懷疑他之前表態的虛偽性。

但如果我們跳出藝術作品的影響,從史實的角度看,劉備的上述舉動就顯得正常得多。

《三國誌·先主傳》中記載,對於曹操將要南征一事,荊州劉表的文武早就掌握了相關情報,並且成功說服了剛接班的劉琮投降。而對於這一情報,駐紮在樊城的劉備全然不知,直至曹操大軍抵達宛城時才及恍然大悟,於是立即率領全部人馬南撤:

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

當然了,劉備此行的首要目的,是避免夾在曹操與劉琮之間,陷入進退維谷的絕地;但按照先前他在中原長期輾轉的套路來看,此行也絕非單純為了逃命,而是尋找新的基地,為下一階段的對抗奠定基礎。因此,他的目的地很明確:江陵。

為什麼是江陵?這一點曹操最清楚:

曹公以江陵有軍實,恐先主據之……

江陵又名荊州城,就是如今的荊州市,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地位十分重要;春秋戰國時期,曾長期擔任楚國都城,是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也是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因此,若劉備成功南撤至江陵,等於是將對抗曹操的戰線由漢江一線挪到長江沿岸,將使曹操兵不血刃佔領荊州地區的計劃落空;同時,依仗地利之便以及城內的雄厚物資,再加上東邊孫權勢力互為犄角,三國的局面也許會更早出現。

當然,要實現這一目的,除了地利、物資之外,劉備還需要最重要的一項資源:人口。對此他深有感觸並早已經營許久。

在中原地區多年的流落,讓劉備充分體會到了人才的重要性,因此當他來到人才濟濟的荊州地區時,首要的任務就是招攬人才。當初他在新野,已經出現了「荊州豪傑歸先主者日益多」的局面,讓劉表頗為不爽、處處提防;

如今劉表已死,小年輕劉琮成了荊州的主人;而向曹操投降,作為被征服者,身份、待遇畢竟比不上曹操的嫡系,兩種因素疊加,更堅定了一些士人、百姓押寶在劉備身上的決心。

因此,當劉備沿著樊城→襄陽→江陵一線轉移時,不斷有人加入他的隊伍,為了更加光明的前程而賭博:

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此到當陽,眾十餘萬,輜重數千兩……

因此,這種行為,實際上是劉備與荊州人士的雙向選擇。劉備需要人力資源:「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荊州人追求更加適合自己的平台,無關仁慈、虛偽與否,只是亂世中各方的理性抉擇而已。

只可惜,劉備的計劃早已被曹操看穿。得知自己的老對手南下,曹操拋棄大軍、丟下輜重,率領5000騎兵日夜追擊,就是不願意看到劉備佔領江陵,成為自己將來的心腹大患。

最終還是實力更強的曹操再勝一局,劉備在當陽長阪被追上,只得改變線路,往東與關羽、劉琦回合,最終逃到夏口。這造成了一個不太樂觀的現實:劉、孫的戰略空間,完全被擠壓到東南,幾乎被壓縮了近1/2。

那麼,劉備在長阪坡丟下的百姓們(其實不單純是百姓)結局怎樣?被殺掉嗎?也許不向小說中那麼有畫面感。根據《三國誌·武帝紀》的說法,曹操佔領江陵,將劉備趕到夏口後,「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將大量荊州士族、名士封為高官,施行「以荊治荊」的政策。畢竟時過境遷,曹操此時已經佔據了天下大部;四處的征伐,也是打著替漢室討平叛逆的旗號。此時他不僅僅是一個征服者,更是一位新秩序的建立者,類似於發家之初那樣的屠城行為,對他來說有百害而無一利。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