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瞭解劉備的君可自取事情,接下來跟著三國網小編一起瞭解。
劉備在白帝城托孤時,對諸葛亮的囑托可謂是推心置腹,將諸葛亮的地位推到了無限高。也正是因為有這一句,「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才使得諸葛亮願意用盡自己一生幫助劉備實現他的志願。不過劉備這句「君可自取」可沒那麼簡單,其中的深意並不是讓諸葛亮真的取代劉禪,畢竟劉禪才是他的兒子,而且這句話也不光是說給諸葛亮聽的,同時也是說給另一位托孤大臣李嚴聽。實際上諸葛亮要是想取代劉禪的話,李嚴才是出現在他面前最大的障礙。
其實可能有很多朋友還不太理解,劉備為什麼要讓李嚴擔任托孤大臣,此前李嚴在蜀中似乎也不是非常突出。其實劉備的出發點是為了蜀漢政權的穩定,因為當時蜀漢的大本營在益州,而早期跟隨劉備的人大部分都不是本地人,而且很多人也已經去世了,如果不能在益州先穩定住民心的話,那蜀漢的根基就會被動搖。三國時期的三個國家,基本上都是通過自己的軍事力量立足,所以想受到百姓的擁護還是需要費點功夫和時間的。
李嚴作為當地名士,自然能幫蜀漢在當地招攬人心,所以他的重要性就凸顯了出來,劉備讓他擔任托孤大臣最重要的一個原因也是如此,千萬不能丟了百姓之心。不過李嚴的地位還是要比諸葛亮低一級,諸葛亮是正級李嚴是副級,兩人相互配合分工合作,這是劉備給出的一種比較好的安排。當然諸葛亮人也不傻,他知道劉備此番用意如何,所以自己就主導北伐的策略,讓李嚴管好後勤,至於說取代劉禪可能還沒這麼簡單。
其實「君可自取」這句話第一個說的人並不是劉備,而是孫策。孫策在臨死前傳位時,對周瑜說:「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也是體現出了對周瑜的信任和情義。而且周瑜要是替代孫權的話,比諸葛亮替代劉禪還更加名正言順一些,只是兩人最後都沒有這樣做。實際上這句話並不是真要輔臣來考驗君主的能力,而是要他們幫助新君一起成長,避免朝中內部發生不穩定的事情。
只不過諸葛亮在蜀漢的影響力和話語權都太大,導致他能忽略劉禪還有李嚴的存在,李嚴在他面前幾乎就跟一位普通大臣沒什麼區別,所以諸葛亮把李嚴貶為庶民的時候,朝中也沒什麼人反對,而劉禪也不敢違背諸葛亮。那李嚴既然不在,諸葛亮不就可以替代劉禪了麼?按照當時的情況,劉禪比諸葛亮年輕,而且就算諸葛亮真當了皇帝對蜀漢來說也不會發生什麼實質性的變化,可能還會加速蜀國的滅亡和後人對他的質疑,所以這個皇帝還有什麼必要去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