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劉備病逝於白帝城,此後諸葛亮掌政,他深知聯吳抗曹的重要性,遂派使臣去東吳,恢復吳蜀聯盟。當時孫權與魏尚未斷絕關係,所以拒絕接見。
一
夷陵之戰(今湖北宜都市),又稱猇亭之戰,是三國時期吳蜀兩國唯一的一次戰爭,這場戰爭幾乎破壞了諸葛亮在《隆中對》中所提出的「聯吳抗曹」戰略。戰爭以吳勝蜀敗而告終。戰後幸賴諸葛亮派使臣去東吳恢復聯盟,才使三國鼎立局面持續很長一段時間。
二
221年四月,劉備聽說漢獻帝劉協已死( 實際未死),遂也即位稱帝,以正統自居,史稱蜀漢。但劉備對失去荊州,並不甘心,對關羽被殺耿耿於懷,因此,他稱帝不到1個月,就要東征東吳,為關羽報仇。當時蜀國的文臣武將紛紛諫言,不讓他出兵,劉備一概不聽。
三
221年七月,劉備親率70萬大軍東征孫權(實際兵力約4萬),孫權任陸遜為大都督,陸遜在夷陵與蜀軍相持有半年之久,已摸清蜀軍底細,陸遜以火攻取勝,破蜀軍40餘營,斬蜀將張南、胡王沙摩柯等,蜀軍土崩瓦解,死者數萬。劉備趁夜逃回白帝城。清代學者王夫之說: 「國之精銳,盡於夷陵。」
四
對劉備來講,夷陵之戰是在錯誤的時間, 錯誤的地點, 發動的一場錯誤的戰爭。劉備首先處理的應該是內政,但他一意孤行,不聽諫阻, 甚至囚禁反對者。趙雲站出來諫阻, 就不讓趙雲隨征。張飛肯定是同意東征的,但在出征前張飛被殺,軍中又失去一員猛將。
五
其次,劉備東征完全違背了《孫子兵法》 的興兵原則。孫子在《火攻篇》 中說, 「主不可以怒興師,將不可以慍( 惱恨) 而致戰」。劉備盛怒,又不合於利,其敗則屬必定。
六
最後,從戰術上講,劉備既然決定東征,就該利用身處上流的優勢,率4萬大軍水陸並進,向前猛攻,打東吳一個措手不及。從陸遜寫給孫權的上疏可知,陸遜最怕的就是蜀軍水陸並進。就連幾乎沒有戰爭經驗的曹丕也對群臣說:「備不曉兵,豈有七百里營可以拒敵者乎!
七
223年四月,劉備病逝於白帝城,此後諸葛亮掌政,他深知聯吳抗曹的重要性,遂派鄧芝去東吳,欲恢復吳蜀聯盟。當時孫權與魏尚未斷絕關係,所以拒絕接見鄧芝。鄧芝上表請求見孫權說:臣今來,是為吳,不為蜀。鄧芝把吳、蜀聯盟之利,與吳歸服魏國之弊說得一清二楚,孫權聽後,沉默很久說:「君言是也」,於是與曹魏斷絕關係。
八
鄧芝出使任務勝利完成。自此吳、蜀兩國始終保持聯盟友好關係,遇有一國與魏發生戰爭,另一國則呼應支援。這種局面為蜀國開發西南、吳國開發江南創造了有利時機,並使三國鼎立維持 40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