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部記敘三國時期主要人物和事件的小說,三國演義在刻畫人物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其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為很多人所熟知,其中諸葛亮算是深入人心的一個。說到諸葛亮這個人物,小說中對其的描述可謂充滿了神話色彩,他神機妙算,總是能制敵取勝。然而前期他雖然沒遇到過幾個能和他實力相當的對手,但是後來卻沒能贏過司馬懿,多次北伐都無功而返。本來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有機會將司馬懿燒死,卻在關鍵時候天降大雨,澆滅了大火,也斷了諸葛亮的最後機會。這就讓人不免覺得奇怪,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怎麼會連最後決定成敗的一場大雨都算不準呢?
說到火燒上方谷,就得提及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這次北伐前,諸葛亮做足了準備,計劃和司馬懿來個最終對決。然而曹睿下令讓司馬懿按兵不動,蜀軍這次北伐,經過遠途奔襲,軍糧消耗了很多,只要魏軍不和蜀軍開戰,那麼蜀軍最後會因糧草耗盡而不得不撤退。司馬懿主動出擊打不過諸葛亮,但一直這麼守著不出兵,他也按捺不住。他想著如果截斷了蜀軍的糧道,那麼魏軍就能佔據主動權,他也能一轉兩軍的攻勢。諸葛亮派人前去叫陣,司馬懿一直堅守不出,兩軍就這麼一直僵持著。
不過諸葛亮還是技高一籌,他知道司馬懿一直想打敗他,只是沒有機會,於是他故意派人在上方谷押送糧草,讓司馬懿以為這是蜀軍的糧隊。司馬懿起先有所懷疑,只派了小股兵力去試探,結果每次都能成功劫持到蜀軍的糧草。
於是他就認為蜀軍確實是在上方谷運糧,為了一舉擊敗蜀軍,司馬懿父子三人率軍前往上方谷,準備搗毀蜀軍的糧草補給。見司馬懿中計後,諸葛亮命人埋伏在上方谷,和魏軍交戰的軍隊佯裝敗退逃往上方谷。司馬懿到了上方谷後,埋伏在那裡的蜀軍朝谷裡射火箭,看似司馬懿就將葬送在上方谷,然而天忽然下起了大雨,火勢被雨水打滅,司馬懿率軍衝出了上方谷。好不容易才有了這樣一個絕好機會,卻被一場大雨給打滅了,諸葛亮一急,口吐鮮血,之後就一病不起,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以前每用火攻計策,都能獲得成功,唯有火燒司馬懿卻失敗了,顯然這不符合常理。實際上,火燒上方谷只是小說中出現的情節,真實歷史上並未發生過,作者安排這一場大雨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讓小說結局符合史實。
如果司馬懿父子在這場大火中被燒死了,就不會有後來的晉朝,這樣就偏離了歷史發展的軌跡。三國演義之所以能讓讀者感覺它像在描述真實歷史,跟作者在安排情節上合理有一定聯繫。既能突出人物的特點,又不至於使得情節發展偏離歷史發展軌跡。火燒上方谷的一場大雨,讓小說情節更具戲劇性,進一步襯托出了諸葛亮的結局,令讀者對其結局感到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