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諸葛亮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三國網小編帶來詳細的內容供大家參考。
在《三國演義》裡評縱火的尼斯紀錄,得獎者必定是諸葛亮。他說自己是縱火第二,想必不會有人說自己是第一。諸葛亮北伐曹魏,魏軍曾想火攻蜀軍,差點沒笑死諸葛亮。「我玩了一輩子火,你們居然想放火燒我。」在諸葛亮的部署下,蜀軍又贏了。這算是他對自己「火神」地位的肯定。
當然諸葛亮最著名的火,莫過於赤壁之戰「冬天裡的一把火」。諸葛亮幫周瑜借來東風大破曹軍,曹操八十三萬大軍鎩羽而歸。諸葛亮聽到曹軍大敗,想必樂開了花。
然而在十幾年後的又一次火攻中,他的心情卻大相逕庭。那是征討南方,被俘六次的孟獲鍥而不捨,求助烏戈國君主兀突骨。兀突骨出動三萬籐甲兵迎戰。蜀軍遇到硬骨頭。不過諸葛亮畢竟是諸葛亮,沒有被嚇倒,而是抓住敵人致命弱點,設計將其引入谷中,堵死出路,用一把火將其消滅殆盡,戰果輝煌。
然而看見籐甲兵覆滅,諸葛亮落淚了:「我這麼做雖然有功國家,也一定會折損陽壽。」大家要問:赤壁之戰諸葛亮火燒曹軍面無懼色,火燒籐甲兵卻落淚了。他在搞雙重標準嗎?
為什麼諸葛亮面對兩場火攻的態度會截然不同。
一、曹軍與籐甲兵並不相同
文學作品中,曹操集團往往是以漢室逆賊的反派形象出現在大家眼前,而劉備集團則是大漢忠臣的正派形象。曹劉勢不兩立。諸葛亮作為劉備的軍師當然也不例外。在他眼中,曹魏軍隊是自己不共戴天的死敵,非得拚個你死我活。因此赤壁大戰,火燒曹軍在諸葛亮眼中是理所應當的。因為匡扶大漢就必須這麼做。諸葛亮不會感到懊悔。
但籐甲兵就不一樣了。我們不妨分析一下諸葛亮出征南方的背景:孟獲騷擾邊疆。也就是說蜀軍出兵針對的主要對象是孟獲而不是籐甲兵。籐甲兵又是怎麼介入這場戰爭的?孟獲先前屢戰屢敗,自己的地盤快丟光了,只好找烏戈國求救。所以烏戈國原本和這場戰爭並沒什麼聯繫,跟蜀漢也就稱不上有什麼深仇大恨。而且即使是孟獲,諸葛亮也從來沒說過「斬盡殺絕」,而是聽取馬謖獻計:攻心為上。
這說明:蜀軍不是去攻城略地的,而是要收服孟獲的心。孟獲尚且如此,更何況籐甲兵只是孟獲請來的外援呢?因此,諸葛亮對籐甲兵並無恨意。在諸葛亮的眼裡,籐甲兵與曹魏軍隊是不同性質的敵人,不可相提並論。諸葛亮看見籐甲兵覆滅,傷感之情在所難免。
二、戰後影響
《三國演義》中,在戰勝籐甲兵的慶功宴上,諸葛亮告訴大家自己為什麼要設計火攻籐甲兵。最後諸葛亮說,自己這麼做,讓烏戈國所有人都死在戰爭中,無一倖存,是自己的大罪。即使只看文字,對於一個種族的消失,也已經很讓人毛骨悚然了。
當諸葛亮親眼目睹籐甲兵的覆滅時,他很明白自己這麼做,導致烏戈國沒有留下一個人。他完全不想這麼殘忍,但為了蜀漢的大業,他不得不這麼做。為此,諸葛亮不由得傷心落淚。
三、兩次火攻時感受的不同
《三國演義》記述,在火燒赤壁的時候,諸葛亮並不在縱火現場。借東風後,諸葛亮在趙雲接應下,回到劉備軍中。他並沒有目睹曹軍被燒的慘狀。但火燒籐甲兵時就不一樣了,諸葛亮居高臨下,完整觀摩全部的場景:三萬籐甲兵上天無路下地無門,無助地活活燒死,臭氣蔓延。即使只是想像一下這個場景,也已經很恐怖了。
諸葛亮的性格是比較仁善的。諸葛亮是徐州人,幼年經歷戰亂(曹操征徐州),對民間疾苦深有體會。諸葛亮每次出兵,無論是征南還是伐魏,都從來沒有虐待戰俘,很多時候還會把他們釋放,與父母妻兒團聚。
這樣一個人,讓他親眼目睹三萬生靈慘死的場景,不可能沒有任何反應。其內心想必是非常痛苦的。不妨再舉一個例子,在《三國演義》連環畫中,將這個劇情稍作了修改:在孟獲歸降諸葛亮以後,兀突骨也接受了諸葛亮的勸降,迴避掉那個場景,避免對兒童產生心理陰影。因為場景太殘忍了。這樣,我們也就能理解諸葛亮忍受不了這個場景而潸然淚下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