冤案主角:孔融(公元153年~208年),東漢文學家,「建安七子」之首,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少有異才,勤奮好學。漢獻帝劉協即位後曾任北海相等職,在任期間,修城邑,立學校,舉賢才,宣揚儒術,時稱孔北海。但因抨議時政,言辭激烈,觸怒曹操,被曹操殺害,株連全家。
冤案特點:身為孔子後人,孔融恃才傲物,言辭得罪當權者曹操,被曹操嫉恨殺害,成為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因言獲罪的又一悲劇。
少有異才,大缺實幹
《三字經》中說:「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孔融讓梨的故事流傳千古,是每一個中國人孩提時期學習的榜樣。據說,孔融10歲時隨父親來到首都洛陽。當時,河南尹李膺名聲極大,許多人想見李膺。但是,他「不妄接賓客」,非當世名人和親友不見。10歲的孔融卻偏要見見李膺,李膺請他進來後問道:「你的祖父或父親與我有交情嗎?」孔融答道:「我的祖先孔子與您的祖先李老君(古代哲學家老子)是師友,因此,我與您有世代交情。」在座的人聽了,無不驚歎他小小年紀竟如此聰慧,是個「異童」。
成年後的孔融成為東漢末年一代名儒,文章寫得漂亮,亦擅詩歌。魏文帝曹丕十分欣賞孔融的文辭,在孔融死後還懸賞徵募他的文章,把他與王粲、陳琳、徐干、阮瑀、應瑒、劉楨六位文學家並稱為「建安七子」。孔融的文章以議論為主,多針對時政直抒己見,頗露鋒芒,個性鮮明。但是,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之際,身為儒士的孔融雖有濟危靖難、匡扶漢室之心,卻缺乏政治見識與軍事才能。在任北海相時,他曾多次被黃巾起義軍和袁紹的人馬圍困,以至於「不能保障四境,棄郡而去」。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袁紹之子袁譚率兵把孔融圍在青州一連數月,城內守兵只剩下百十來人,形勢危在旦夕。待城被攻破之時,孔融自己逃走了,留下他的妻兒做了俘虜。
得罪曹操,全家被殺
由於書生氣太足、鋒芒太露而不見容於當權者,孔融在仕途上始終不得志。
曹操當政後,孔融又常常寫文章攻擊嘲諷曹操。建安九年(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其子曹丕納袁紹兒媳甄氏為妻。孔融知道後,寫信給曹操說:「武王伐紂,以妲己賜周公。」曹操不明白這是對他們父子的譏諷,還問此事出處。孔融回答道:「以今度之,想當然耳。」
曹操曾下令禁酒以節約糧食,孔融多次反對,還寫了幾篇《難曹公表制禁酒書》,歷數古代哲王聖賢、文臣武將因酒成事、建立功業的故事。文章中還諷刺挖苦曹操說:如果酒可以亡國,非禁不可。也有因婦人失天下的,何以不禁婚姻?曹操對孔融很惱火,孔融卻天天和朋友們在家喝酒,並以為杯中常有酒,就沒有任何憂愁了。
比起文章,孔融的言行在當時更驚世駭俗。他時常不穿官服出行,並大放男人繁殖孩子只為滿足情慾、孩子從母體裡出生就如同從一個器物中出來一樣,與父母並不存在特殊的恩情等違反孝道的闕詞。
孔融性好飲酒,曾感慨「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但他所交往的人大都是輕浮士人,只會飲酒作詩、高談闊論,幹不了也不想幹實際的事。例如,孔融非常賞識禰衡,兩人互相吹捧,把對方說成和古代聖人一樣。孔融還上書給曹操,推薦禰衡並稱讚他是英才卓犖,有高潔的志向。雖然禰衡讀書很多,但他狂傲無比,對曹操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曹操對禰衡十分痛恨,對孔融也很生氣,懷疑孔融舉薦禰衡是故意侮辱自己。
更令曹操無法忍受的是,孔融忠於漢室,主張增強漢室實權,多次在公開場合讓曹操難堪,嚴重激怒了曹操。因當時北方形勢還不穩定,而孔融的名聲又太大,曹操不便對他怎樣。直到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平定了北方,並著手實施統一大業的前夕,為了排除內部干擾,最終曹操以「招合徒眾,欲圖不軌、謗訕朝廷、違悖孝道」等罪名殺死孔融並株連其全家。
孔融被捕時,全府上下驚恐萬分,而他的兩個只有八九歲的兒子卻鎮定地像平時一樣玩遊戲。孔融懇求前來抓捕的官兵放過孩子。不料,兩個孩子不慌不忙地說:「爸爸,您不要懇求了,他們不會放過我們的,鳥巢傾覆了,怎麼可能有完整的蛋?」最終,孔融全家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