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四歲讓梨,後來長大成了個什麼樣的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孔融四歲讓梨,後來長大成了個什麼樣的人?

你真的瞭解孔融嗎?三國網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在「以孝治國」的漢朝,孔融無疑是超級大明星!

「孔融讓梨」大家應該都瞭解,講的是為小輩者當有的「尊老愛幼」之德,在當時也是火得不行。至於老師為何不講後面的,第一是沒那個必要,第二是這種故事其實更多的是一種「名人鍍金」,往往那些歷史名人,總有些不得了的東西,但其一生,並不是太如意。

比如說歷史上「鑿壁借光」的匡衡,「砸缸救人」的司馬光,其長大後的名聲都不咋地,匡衡雖然坐上了高位,但卻是弄臣一名,最後因貪污獲罪,晚節不保;司馬光那更是王安石的死對頭,妥妥的守舊頑固派。至於孔融,雖然比他們好點,但身處三國亂世,最終結局也是悲慘!

孔融並不是一個善於另闢蹊徑的天才少年,而是一個知書達理重視倫理道德的彬彬儒生。這也就決定了孔融的一生並不是像天才那樣揮斥方遒,而是以堅貞忠誠為自己的豐碑。話說孔融與儒家那可是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孔融是儒家祖師爺孔夫子的後裔,為孔子二十世孫。

孔子二十世孫也。七世祖霸,為元帝師,位至侍中。父宙,太山都尉。融幼有異才。

而他自幼也是飽讀儒學經典,因而在孔融心中,儒家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是神聖而不可侵犯的。

在孔融之後的仕途之中,他也一直堅守著自己的初心,面對權臣董卓,他不露阿諛奉承之態,而是以激烈之言辭匡正直言,最終為董卓記恨,被發配到黃巾軍甚為猖獗的北海國任國相一職,所以孔融在三國故事裡又被稱為「孔北海」,就是源於此。

會董卓廢立,融每因對答,輒有匡正之言。以忤卓旨,轉為議郎。時黃巾寇數州,而北海最為賊沖,卓乃諷三府同舉融為北海相。

孔融在任上可以稱得上是「為政有方」,他重視教化,踐行仁義,安撫百姓,以致一時間富有盛名。但是在那種亂世,最重要的還是要有兵啊,孔融一介文人,打仗用兵是真的不行。很快袁紹的兒子袁譚領兵來攻,孔融不敵,北海落入袁紹的手中。

孔融雖然志向高遠,甚至打定主意匡扶漢室,但是為人迂腐,不懂得隨機應變,當袁譚來攻的時候,城中已經有士卒短兵相接了,孔融仍然端坐大聲讀書,後來倉皇逃命,更是連自己的妻兒也顧不上。

而到了袁紹與曹操並立之時,孔融不願取媚於權臣,直到曹操挾持漢獻帝劉協,才不得不在曹操手下任職。

及獻帝都許,征融為將作大匠,遷少府。

此時曹操已經是挾天子以令諸侯了,但孔融仍不服曹操,視之如無物,常常抨擊時弊,可謂入木三分,而且還廣交名士,舉薦賢才,讓孔融一時間名聲大噪,武的不行來文的,孔融果然弄得風生水起。除了為漢室正統而頻頻辱慢曹操,孔融在日常的建言獻策之中也是恪守禮數,踐行仁義。

孔融雖寫的一首好文章,但大多是與曹操唱反調,多次或是諷刺挖苦,或是以激烈的言辭抗辯,使曹操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

孔融曾極力反對曹操征伐北方,諷刺曹操,既然打烏桓,不如把不進貢的肅慎以及偷盜蘇武牛羊的丁零也一起討伐了吧,曹操聽後大為光火。曹操覺得釀酒浪費大量糧食,不如禁酒省下糧食以資軍民,孔融卻說禁酒無用

……嘲之曰:「大將軍遠征,蕭條海外。昔肅慎不貢楛矢,丁零盜蘇武牛羊,可並案也。」時,年饑兵興,操表制酒禁,融頻書爭之,多侮慢之辭。

曹操雖愛惜人才,但無奈孔融終不願折節為曹操所用。最後,曹操處死了孔融。

大逆不道,宜極重誅。書奏,下獄棄市。時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誅。

正如其兒時有讓梨之舉,孔融以一生踐行著儒家的倫理綱常,無論是長幼尊卑還是天命正統,他始終堅守本心,但正是因為如此,最終使得他在這屬於梟雄的亂世中喪了性命。

值得一提的是,以孝著稱的孔融居還有個不孝的名聲!這應該是源於他的父母無恩論:

「父之於子,當有何親? 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了之於母,亦夏奚為?譬如物寄缻 中,出則離矣!

原文翻譯過來就是「父與子,有什麼恩?論其本義,不過當時情慾發作而已」,「子與母,又有什麼愛?就像一件東西暫時寄放在瓦罐裡,倒出來後就什麼關係都沒有了」。咋一看,這說法出自孔融可真是不敢相信,曹操也是借這個理由殺掉孔融。

但是這種話且不說是否真的是孔融親口所言,即使從本身來看,也不無道理。個人理解孔融的無恩論乃是生而不養無恩,即父母因為一時情慾生下了孩子,卻沒有做好相應的準備,給予其應有的照顧的教育,從而導致他的失敗人生。這還不如不生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