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孝而出名 為何會因為不孝而死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孔融因孝而出名 為何會因為不孝而死

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孔融為何不孝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孔融讓梨的故事,相信沒有人不知道,才幾歲大的小孩,就知道尊老愛幼,也不愧是孔子的後人了。但是很多不瞭解孔融的人,可能也就到此為止,沒有關注過他長大以後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了。孔融長大之後,在三國曹魏陣營,曹操手下做官,然而,這樣一位以讓梨而聞名後世的人,最終卻被曹操所殺,死因還是不孝。這就讓很多人摸不著頭腦了,孔融因孝而出名,又為何會因不孝而死?這中間到底是一件怎樣的事情呢?

俗話說,女大十八變,雖然說的是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論是容貌還是性格,都會產生很多變化,但是放在所有人的身上,似乎也是適用的。很多人小的時候非常聰明,長大之後反而成了一個普通之人,就比如「泯然眾人」的方仲永,而也有很多小時候做壞事,遭到眾人厭惡的小孩,長大之後經歷了許多事情,卻成為人人稱讚的正面形象。

孔融,他雖然最終被安上一個「不孝」的罪名而被處死,但是在小編看來,孔融這個罪名卻實在是有些冤了,究竟是怎麼回事?

孔融,字文舉,是東漢末年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孔子的二十世孫。建安七子分別是孔融、陳琳、王粲、徐干、阮瑀、應瑒、劉楨,他們大致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卻曹氏父子,也就是曹操、曹丕、曹植三個人之外的優秀作者。作為孔子後人,自然是家學淵源,而在漢獻帝劉協即位之後,孔融因任北軍中侯、虎賁中郎將、北海相,被人稱為「孔北海」。

孔融讓梨,基本上是每個人小時候都會聽到的一個故事,長輩和老師們總是會用這樣一個例子來教導學生,為人應當尊老愛幼,要多學習孔融的精神,他年僅四歲就知道這樣做,不得不說是一個道德模範的人物。但是,這樣一個模範,他的「不孝」的罪名又是從何而來呢?

很多時候,一個人做事說話,與他的性格又非常大的關係,因此,我們先來說說,孔融的性格。千萬不要以為孔融能夠與「敦厚」這一類的詞語掛上邊,實際上,他喜好抨議時政,並且言辭激烈。這一點在他小時候就有一個例子能夠說明。

《世說新語》記載過一件孔融小時候的事情,十歲的時候,他跟隨父親前往洛陽,當時的司隸校尉李膺名氣非常大,孔融去他家門前,對看門的人說,他是李膺的親戚,進去之後李膺問他是什麼親戚,孔融回答,先祖孔子曾經拜李膺的先祖老子李耳為師,所以算得上是世代通好。後來,太中大夫陳韙到了,別人把孔融的話告訴他,他就說了一句「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孔融也回了一句「想君小時,必當了了」。

雖然可以說他這是才思敏捷,但又何嘗不是一種懟人的功夫呢。至於孔融的「不孝」,就是源於他的言論,父母無恩論。「父之於子,當有何親?論其本意,實為情慾發耳。子之於母,亦復奚為?譬如寄物缶中,出則離矣。」原本在注重孝道的時代,孔融說出這樣的話,孩子只是父母情動之後的產物,在孔融看來,就像是把一個物品放在瓶子裡面,暫時寄存,日後再倒出來。

孔融平日就經常懟曹操,曹操正想抓他的把柄呢,這一下子,曹操有了借口,直接就把孔融給殺掉。

其實,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孔融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這個世上不負責任的父母不在少數,希望孩子按照他們的意願生活,但是有沒有考慮過孩子的意願呢?畢竟這一生是孩子的一生,父母恩情再大,也只能陪伴他們幾十年,剩下的時間,哪裡還有父母的蹤跡,又為什麼會這樣安排孩子的一生呢?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