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因讓梨出名,為何卻因為不孝被殺?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孔融因讓梨出名,為何卻因為不孝被殺?

孔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他在年少的時候可以讓梨,但是成年之後卻因為不孝而被殺。那麼他為何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

其實現代人看到孔融的時候,往往會有矯枉過正的行為。想要客觀的評價這個人,必須結合當時的時代環境去看待它。孔融以孝殺人,但是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掉,顯得好像很諷刺,某些人認為孔融是個很虛偽的人,但實際上他未必是一個虛偽的人。

孔融在擔任北海相的時候,孔融殺掉了自己父親死掉自己卻不悲傷的人,實際上是為了完成當時孝道的地方政績。這是完成政績的需要,而孔融也絕對不是沒有實力的人,他在治理的時候成果也是很好的。

孔融私底下對於孝道的不好言論,也反映出當時的士大夫對於禮教的懷疑和反抗,在經過東漢朝的發展中,儒家在當時已經變得十分虛偽,而且全部都是糟粕了,孔融作為當時天下非常有名的士大夫,他很容易認識到這腐朽的一面,並且進行反思。

後來魯迅先生在對於當時東漢末期有名士大夫的評價中也有很多精彩的評論。魯迅曾經說:這群人的罪名是他們破壞禮教,但是在我看來這樣的判斷是錯的,在晉魏時代,崇尚禮教看起來確實很不錯,但實在是毀壞禮教,表面上毀壞禮教的,實際上他是承認禮教的。太相信禮教的反而是因為想拿這個來行自己的方便,所謂崇拜也不過是偶然。比如說曹操殺掉了孔融,都是因為他和不孝有關,但是曹操也不是一個什麼孝子啊。只不過把這個罪名強加在反對於自己的人。

魯迅這麼寫孔融,同樣也是寫自己,比如說魯迅在新文化運動的時候語言非常偏激,甚至說要甚至要把漢字廢除掉,用拼音代替,那顯然不是他的本性,不過是太過於熱愛中國文化,所以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這些有名的士大夫有他們的兩面性,第一方面他們追求務實,而另一方面他們追求名聲,這兩者是對立統一的。而我們瞭解到這樣的情況之後,就知道孔融通過名聲來獲得政績,建立功勳,但是在私底下有非議批判,甚至有偏激的言論,對於這種事情我們也就不難理解了。這本身就是他們那個時代的士大夫的覺醒和反抗而已。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