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對曹魏政權虎視眈眈,為何到曹叡死後才兵變奪權?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懿對曹魏政權虎視眈眈,為何到曹叡死後才兵變奪權?

公元249年,在曹氏托孤重臣曹爽的陪同下,年僅十八歲的皇帝曹芳離開洛陽,前往高平陵掃墓。此時,一直以來都虎視狼顧的司馬懿,終於發動了兵變並成功地一舉架空了曹氏家族,自此曹魏的軍權政權幾乎全部落入司馬氏手中,史稱「高平陵事件」。之後的曹魏,與當年在曹操控制之下的東漢如出一轍。後來,司馬懿廢曹芳為齊王,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

那麼問題來了,司馬懿足智多謀,一直以來都對曹魏政權虎視狼顧,心有不軌,可他為什麼要苦苦隱忍到魏明帝曹叡死後,才發動了兵變奪權?下面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與大家一起分享。

要知道雖然是成功了,但是這時候的他也已經步入晚年,不算對後人,只說對他自身,其實意義都不大了。其實這一切的原因,都是因為時機未到,貿然發動兵變,難以成功。為什麼要說時機未到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1,魏明帝曹叡的限制

曹叡這個人呢,雖然可能比不上他的老爹曹丕和爺爺曹操,但是也算得上英明神武,從他的廟號就能看出一二,一個「明」字,就能說明他起碼是一個明君。

都說司馬懿會忍,城府很深,但是曹叡這個人的城府並不比司馬懿淺,他在軍事、政治、人才管理和情報方面不亞於司馬懿,在各方面都能夠監視限制住司馬懿。

曹叡在位的時候,雖然也一直在重用司馬懿,先後任撫軍大將軍、大將軍、太尉等重職。但是他一直知道父親和爺爺對司馬懿的忌憚,一直在學習父親曹丕,約束限制著司馬懿。曹叡對司馬懿的態度一直以來都是忽冷忽熱的,就是說需要你的時候,我就重用你,沒有事情必須需要你的時候,就閒置不用。

等於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偏偏司馬懿還不能有半點意見,因為他也知道曹氏家族一直都十分忌憚他,所以他只能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一說,曹氏家族自然就有正當的理由對付他了。

所以那時候司馬懿雖然明面上是重臣,可實際上一直接觸不到曹魏權力的核心,無能獨掌某方面的大權。自然也不可能發動什麼兵變。

 

2,朝廷上的人心所向

魏明帝曹叡在位的時期,曹魏的舊臣還有很多都在,比如曹魏第一猛將許褚,都是在曹叡上位之後才死的,「五子良將」之一的張郃,那時候也還活躍在戰場之上。此外,更是先有曹休,後有曹真,這兩位都是宗族重臣,完全可以起到限制司馬懿的作用,壓得司馬懿根本不敢有任何想法,並且曹植一脈也還有很多人都在。

所以這個時候在曹魏的朝廷上,曹氏宗族的人是佔據了極大一部分發言權的,自然不會容許司馬懿動什麼小動作,也不會允許他有什麼不好的想法,所以司馬懿只能隱忍。

在曹叡死後,首先,那時候曹魏的舊臣已經死得差不多了,他還安排了曹爽和司馬懿一起作為托孤大臣。這個曹爽可沒有他爸爸曹真厲害,他雖然一心打壓司馬懿的地位:重用何晏、鄧颺、李勝、畢軌、丁謐等人,排斥司馬懿。甚至還在司馬懿為太傅的時候,奪去了他的實權。之後又任命弟弟曹羲和曹訓為中領軍及武衛將軍,幾乎將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給架空了。

但是曹爽這個人的品性卻不行,德不配位。他不僅結黨營私、獨攬大權,得罪了很多人,更是加大了對外征討力度。其實如果他能成功還好,但是卻屢戰屢敗,使得傷亡慘重。如此一來,自然引起了反噬,朝廷群臣幾乎全都對曹爽不滿,於是大家都希望同為托孤大臣的司馬懿,可以出來限制曹爽,以穩固曹魏的江山。

至此,曹魏朝堂上的聲音突然呈現一片向司馬之聲,如此一來,司馬懿得到了群臣的支持,做起事來自然就方便無比。

 

3,外敵沒有得到足夠的削弱

曹叡時期,蜀國和吳國兩家的實力還十分強大,蜀國的諸葛亮甚至還連續發動了多次北伐。司馬懿可不是傻子,他不願意因為自己內亂而給諸葛亮機會,他知道這個時候最重要的不是權力,而是魏國不能亂,所以他不能動歪心思。

可在曹叡之後,先是石亭一戰,不僅削弱了東吳的實力,曹魏的大臣曹休也死了,在削弱東吳的時候還為他剷除了一個內部的敵人,這無疑是雙喜臨門。在對蜀國大戰的時候也一樣,張郃戰死,能夠限制司馬懿的人就越來越少了。

在和蜀國吳國兩國的戰爭中,司馬懿不僅削弱了外邦的實力,為自己發動兵變贏得了穩定的時局,而且還弄死了內部能夠制衡自己的人,簡直是一舉兩得。

在多次大戰之後,蜀國和吳國已經足夠弱了,這個時候,就算曹魏內部出現動盪,這兩個國家有行動手段,卻也無能無力了,司馬懿就不用擔心偷雞不成蝕把米了。

所以曹叡在世時,司馬懿奪權的時機並沒有成熟,所以他遲遲不動手。在曹叡身死之後,一切都水到渠成了。這個時候司馬懿動手,簡直是事半功倍,佔盡天時地利人和,輕而易舉地就成功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