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曹操和司馬懿都是非常有名的人物,曹操更是少有的梟雄。曹操和司馬懿分別作為魏國和晉朝的奠基者,在政治和軍事方面都有其獨到的眼光。可是人們卻更加的推崇曹操,而不是司馬懿,歷史上的曹操與司馬懿差距有多大?
魏武曹操,晉宣司馬懿。雖然生前皆非帝王,但實有開國之偉績。都是梟雄,連評價都有很多類似:深謀,權變,詭詐,酷虐……然而事實上,格局卻是差得挺大的。《三國演義》中,相對來說是貶曹操,捧司馬懿的。張松說的曹操那些敗仗,「濮陽戰呂布,宛城遇張繡,赤壁逢周郎,華容道遇關羽,割須棄袍於潼關之時,奪船避箭於渭水之日」,正史中只有濮陽戰呂布、宛城遇張繡、赤壁逢周郎、奪船避箭才是真的。割須棄袍和華容逢羽,以及後來漢中被射掉牙齒,都是羅貫中編的。
而司馬懿在小說裡,被塑造成了諸葛亮終身對手。事實上,沒有那麼多事。諸葛亮最後的兩次北伐,第一次打得司馬懿是「畏蜀如虎」,擊殺張郃,另一次就是五丈原。
《三國誌》中注引都吐槽:「仲達雖據天下十倍之地,杖兼併之眾,擁精銳,據牢城,而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孔明來去自如。」司馬懿坐擁十倍的地盤,手握精銳之兵,佔據險要地段,卻只敢自我保全,任諸葛亮來去自如。意思已經很明顯了。大概按照羅貫中的想法,諸葛亮乃天人也,得搞個超牛對手才能與之匹敵,所以憑空加了司馬懿很多的戲份,才顯得有諸葛亮的時候,司馬懿能有對手;沒有諸葛亮的時候,司馬懿就天下無敵。但是,司馬懿終究還是差曹操許多。
曹操從一歸鄉校尉起兵的時候,群雄林立,海內大亂,東漢名存實亡。等到他挾天子以令諸侯時,天子從長安東奔,文臣武將死於溝壑,洛陽已成斷壁殘垣。漢獻帝劉協卻與乞丐無異。所以曹操的匡扶漢獻帝劉協,與項羽扶立楚懷王類似,憑空扶起了個朝廷。實際上那時,天下哪裡有什麼漢室?
曹操這輩子,破黃巾,平群寇,挾天子,擊李郭,殺呂布,掃袁術,破張繡,滅袁紹,安定河北,撫平關中。起家之時僅有一郡之地,不過十幾年,天下十三州,獲其九州半,江山的三分之二。論武,坐擁天下三分之二。論文,有三曹豪詩,建安風骨。其人雖酷虐變詐,卻實不失為奸雄。
在歷代的開國之君中,論起家的基礎與最後的成果懸殊對比,有生之年功成名就,能與曹操媲美的,不過就西漢劉邦、東漢劉秀、大唐李淵父子、蒙古成吉思汗、大明朱元璋以及上個世紀「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的開國太祖了。其他的,始皇掌權之時秦已有天下之半,南北朝不足觀,楊堅獲天下最易,宋太祖多少還承了柴榮之基業,滿清立國也是經數代之功。陳壽說曹操乃非常之人,超世之傑,雖然有吹捧之嫌,卻不可否認,確實是曠世之奸雄。
而司馬懿呢?內忌外寬,猜忌權變,雄略而內斷,英猷而外決,的確是個人物。但是:曹操借漢室威名,憑空打下天下三分之二。而司馬懿是受遺二主,佐命三朝。平過孟達,平過遼東,扛過了諸葛亮(雖然葬送張郃,雖然自己人也都吐槽他畏蜀如虎),但算個好干臣。本來也有機會成為一代忠臣。可惜趁天子在外,內起甲兵。靠權謀、變詐、不守信用,坑了權臣曹爽,還連帶坑了蔣濟。
當時曹爽的部下,謀士參謀桓范建議曹爽徵召兵馬和司馬懿展開對決。而司馬懿讓太尉蔣濟對曹爽說,「太傅指洛水起誓,只會要兵權,不會謀害你。」曹爽考慮了一整夜,選擇相信司馬懿,交出兵權。可惜的是司馬懿根本不明信用為何物,正月發起兵變,二月時曹爽被司馬懿所誅殺。司馬一家自此掌權。司馬懿沒有忘記蔣濟,封他為都鄉侯,不過蔣濟自覺失信於人,傳遞了假消息,害了曹爽,於是拒絕了封賞,同時當年也發病逝世。
也就是說司馬懿一生最關鍵的一次得手竟是一次內亂,還是通過陰謀以及失信獲得的,實在是不算光彩吧?司馬懿的後代晉明帝司馬紹曾問王導,司馬氏如何得天下。王導如實的說了。司馬紹羞得臉往榻上一擱,說得國如此,怎能長久?連自己後代都看不下去了,就不能怪歷史對曹操與司馬懿厚此薄彼了。
羅貫中《三國演義》雖常調侃曹操,但到了後來,還是給了他段好詩為他送終。最後一句我記得是,「書生輕議塚中人,塚中笑爾書生氣。」曹操是有資格談笑風生,煮酒論英雄,鄙夷天下論者的。當年他曾自稱「天下無我,不知幾人稱孤,幾人稱王」,這話著實不是吹牛:袁術這個假皇帝,不是他搞掉的嗎?各色偽稱帝者,又被他幹掉了多少?即使酷虐變詐,終是英傑雄奇,擁天下三分之二,是他靠實力打下來的。
司馬懿後世子孫奠定基業,奪取天下,卻是靠著權變和忍耐、陰謀與詭計、動輒滅三族,坑來的。不過從最終的結果上看,自然還是會覺得司馬懿好一些,厚黑,狠辣,能忍,省事兒多了。不過西晉享國卻不到四十年,還不如魏國。世上的許多事,並非誰笑到最後才是誰笑得最好。
以個人論,魏武縱橫天下,鞭撻寰宇,對手皆是外人,逢亂世;司馬懿終生在意的是權力和自己。其格局大小,論才具高低,一個是眼裡有滄海橫流的梟雄,一個卻是伺機而動的權謀家,著實不在一個檔次啊!
根據史料記載,曹操生前曾對繼任者曹丕說過這樣一番話:「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由此可見,身為一代雄主的曹操,早就看出來了司馬懿的不臣之心,並特意叮囑曹丕注意此事。然而,遺憾的是,知道並不意味著做到。曹操雖明白司馬懿此人是一個頗具野心之人,但並沒有誅殺司馬懿,反倒是三番五次地將他放過。而曹操之所以會有如此做法,或許本身就是一種無奈之舉。
其一:司馬懿勢力過於龐大,其背後代表著整個世家大族集團
眾所周知,自西漢武帝以來,世家大族集團便日益興起,到東漢時期又進一步發展。漢末三國時期,世家大族雖一度受到戰爭的衝擊,但其發展的總趨勢仍然是向上的,其勢力也是與日俱增。而司馬懿,出身於河內溫縣,正是世家大族的典型代表。在創業初期,曹操就因為誅殺掉邊讓、孔融等士族人物,而造成了巨大的政治危機。出於引以為戒的緣故,曹操不敢也不能再重蹈覆轍。
為此,他對待司馬懿及其背後的世家大族多了一份縱容,而少了一些殺戮。可以說,當時世家大族勢力日益膨脹的大背景,使得曹操不敢輕易動司馬懿。這一點,是曹操不根除司馬懿勢力的深層原因,也是曹操頗為無奈的背後之因。
其二:司馬懿當時尚有剩餘價值
對於一個帝王而言,利益永遠是最大的政治考量。在當時競爭如此激烈的大環境下,人才的多寡、質量的優劣,往往影響著政權的強衰。在曹操看來,司馬懿雖有不臣之心,但他所具備的傑出的政治和軍事才能對自己以及以後的繼承者來說,都是頗為需要的。特別是對曹丕而言,曹丕代漢需要司馬懿的支持,而日後魏國抵禦蜀國北伐,同樣也需要司馬懿這樣一位善於用兵之人。為此,出於利益考量的緣故,曹操雖屢次萌生誅殺司馬懿的想法,但最終還是選擇了放過他。這背後,其實是一場利益的較量。
其三:司馬懿的偽裝過於成功
眾所周知,司馬懿是一位極具城府、工於心計之人。在曹操活著的時候,司馬懿便深知曹操絕非庸主,故而隱忍待發,蟄伏多年。後來,司馬懿雖不得已而受曹操征辟,但仍是極力偽裝,小心謹慎,絲毫不敢暴露自己內心深處的野心和慾望。或許是由於司馬懿的偽裝太過於出神入化,曹操數次放棄了誅殺他的想法。或許,還有另一種解釋,那便是曹操把除掉司馬懿的重任交給了後來的繼承者。
然而,曹操還是高估了他的曹家子孫。與善於玩弄權術的司馬懿相比,除了曹操之外,其餘人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也正因為如此,才落了個西晉代魏的政治結局。
綜合以上三點,或許能夠解釋曹操三番五次放過有不臣之心的司馬懿的原因。事實上,曹操此舉,本身就是一種矛盾之舉、一種無奈之舉。曹操不殺司馬懿,本質上是一個反覆權衡之後的結果。不過,遺憾的是,曹操低估了司馬懿,卻高估了他的曹氏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