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年輕的時候為什麼不願意輔佐曹操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司馬懿年輕的時候為什麼不願意輔佐曹操呢?

曹操是三國時重要的政治家軍事家,在東漢末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為成就大業,對人才極為重視。而司馬懿出身於士族,年輕時卻遲遲不肯出山輔佐曹操,其原因就是他看不起曹操。

司馬懿家族是擁漢派,他們看曹操是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再者,曹操自身的原因是,他是宦官出身,父親是太監曹騰的養子。東漢時宦官名聲相當臭。宦官專權,控制皇帝,屠殺忠良,所以「士子羞與為伍」。

但是,曹操對司馬懿是非常重視。司馬懿沒出山前,社會上就流傳著對他的評價,像尚書崔琰,與司馬懿的哥哥關係好。崔琰跟司馬朗說,司馬懿「少有奇節,」一般人比不了,曹操決定請他出山。

公元201年,曹操找到了司馬懿,讓他參加出仕。司馬懿不願意來,就稱自己得了風痺病,當時他才22歲。曹操派人去看,司馬懿乾脆一動不動。此時曹操沒斗強鬥狠,放過了司馬懿一馬,後來,曹操再次請他出山,這次不客氣了,司馬懿只好來到曹操陣營。那麼,司馬懿怎麼與生性多疑的曹操共處呢?

曹操的猜忌心特別強。所以能與他一起共事非常困難。例如:孔融,他說話直率,愛抨擊時政,對曹操冷嘲熱諷,曹操記在心裡,建安十三年,曹操給孔融一個罪名,訕謗朝廷,殺掉。最可惜的是崔琰,對曹操幫助大,只是在信中隨便說了一句,曹操不知道想到哪兒了,接著把他也殺掉。

所以,陳壽給曹操評語是「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魯國孔融,南陽許攸,婁圭,皆以恃舊不虔見誅。而琰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陳壽的評價是到位的,曹操性格計較,猜忌,心胸狹窄,非常不能容人。

古代有話,伴君如伴虎,在當時在曹操身邊,能夠與曹操共事不容易。司馬懿從208年出山到220年曹操死,十二年卻是平安無事,他是如何應對曹操的猜忌的?

簡單來說,司馬懿是處處小心謹慎,進退有據,辦事有分寸。這讓曹操沒借口,沒把柄來處罰司馬懿。具體是三方面工作:一工作勤懇盡職盡責。《宣帝紀》說,「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所以曹操對司馬懿越來越放心了。

二是曲意迎合,取得好感。一次孫權來信,說天下大部分歸曹公你了,是不是可以稱帝呀?曹操卻說:「是兒欲踞吾,著爐火上邪?」他看出孫權的目的,這小子是想把自己放在爐炭上烤呀。他知道自己名義是漢的大臣,如果稱帝,成了眾矢之的的。

可這時,司馬懿看到信,走上前說一番話,相當巧妙。「漢運垂終,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權之稱臣,天人之意也。」這是司馬懿讓曹操高興的話,意思是漢的氣數將盡,天下十分之九在你手中,應該順應天命來稱帝。上古時期的虞夏商周,不都是稱王了嗎?這是他們畏天知命呀。

司馬懿是想告訴曹操可以稱帝了,但是曹操仍然清醒,還覺得不應該稱帝。不過,這番話卻迎合了曹操的心。

三是曹丕護佑,司馬懿擔任太子中庶子,輔佐曹丕,對他言傳身教。曹丕也敬重他。「每與大謀,輒有奇策。」曹操說司馬懿不好的時候,曹丕會替他說好話。「每相全佑,故免」。

最終,司馬懿靠著自身的隱忍,在公元249年奪取了曹魏的政權,又經過司馬師、司馬昭潛心準備,到公元265年,司馬懿之孫司馬炎建立西晉王朝,司馬家族終於走向了政治權力的最高峰,並且在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歷史中,實現了唯一的一次全國統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