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司馬懿,一定是這樣的形象,其中在這裡卻是這個樣子的,除此之外你還知道些什麼呢?
古代朝代不少,存在感最低的莫過於晉朝。人們不齒晉朝,除了被五胡攆出中原外,便是司馬氏的「篡位」之舉。
雖然曹魏同樣是代漢而立,但偌大的基業是曹操一點點打下來的,他手下的官、兵吃的曹家糧食而非漢祿。司馬氏卻以臣子的身份,將主子從皇位攆下來,自己坐了上去。
司馬懿出身河內大族,祖上以武將起家,能追到秦末諸侯司馬仰,直到司馬懿的曾祖司馬量,司馬家才漸漸步入文臣世家行列。
司馬氏在東漢末年算不得什麼大世家,司馬懿的曾祖、爺爺不過是一地太守,算不得大官,父親司馬防做到京兆尹,算是與中樞權臣有了聯繫。
司馬氏的崛起離不開曹操的重用,而曹操最早的北部洛陽尉便是司馬防舉薦的,因此曹家與司馬氏有著一定的私誼。
《晉書》上寫著曹操徵召司馬懿出山,司馬懿卻不願意為曹操工作,借病推脫。這件事無法判定真假,畢竟哪怕父兄在曹魏當官,司馬懿無意仕途也說得過去。可接著寫曹操派人刺探司馬懿是否真病,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司馬懿只是個二十出頭的青年,值得曹操如此大費周章嗎?史書的記載,有時候堪比小說。關於曹操與司馬懿的故事,現在流行最多的問題是什麼?不就是為何曹操當初不殺司馬懿。
提這種問題的人,因為沒有關掉自己的上帝視角。我們知道四十多年後司馬懿會發動高平陵之變,六十多年後司馬炎會建晉代魏,可曹操不知道。哪怕有人穿越回去,告訴這時候(201年)的司馬懿,將來他會成皇帝,他也不會相信,只會把對方當成傻子。
人的決定都是隨著世事變遷而變化的。陳勝種地的時候,只會說句「苟富貴勿相忘」,不會想著做王做侯。
等到戍卒行期延誤,陳勝知道他的機會來了,發出「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呼喊,既是對他人的號召,也是自己對目標的堅定。
縱觀司馬懿一生,若說他苦心孤詣裝了幾十年,那是不可能的。不是說司馬懿不能裝,而是沒有實力裝,他最初不過一直擔任文官,根本沒有獨立掌軍的機會。沒有軍權,如何篡位,靠空想嗎?計謀往往需要實力來實現。
現在網上有不少人,一會說這個看出司馬懿有反心,一會又說那個看出司馬懿有反心,曹操死的時候,曹休、曹洪、張遼、徐晃等人都沒死呢,司馬懿憑什麼敢有反曹的心思?
不說這些鐵定追隨曹魏的大將,單說曹丕在曹操死後也不過33歲,正值壯年,司馬懿除非能掐會算,知道曹丕會早死,否則他憑什麼敢有篡曹的想法?
我說司馬懿不是早早謀劃篡曹,還有一個證據,便是他在曹爽掌權十年後才開始開始行動,發動高平陵之變。試問,你若要奪取曹魏大權,是在曹爽剛剛上台的時候,還是在他掌權已久,根深蒂固的時候?
不說司馬懿人品怎麼樣,他的軍事能力還是得到公認的,若他早有謀劃,必定是在曹芳剛剛登基,曹爽根基未穩的時候,怎麼會等到十年後?況且司馬懿已經60歲,他能肯定自己一定能活10年?
司馬懿篡曹來自曹爽的逼迫,而非長期的謀劃,他不願意放棄曾經的權勢富貴,決定冒死一試。贏了司馬氏執掌曹魏權柄,輸了也許就是身死族滅。論魄力,司馬懿比曹爽強太多了,司馬懿敢帶著兒子、家族拼,曹爽只會想著做富家翁。
司馬懿殺掉曹爽,也殺掉曹爽親信一系,人數卻不少。這時候他才有了不臣之心,因為他知道,通往權力巔峰只有兩條路——生和死,沒有第三條路。別人死要好過自己死吧。
好比當年的曹操,哪怕心裡有還權漢室的想法,也不會真的實施,刀還是握在自己手裡最好。司馬懿利用自己的餘威,為兒子司馬師、司馬昭鋪開了道路,最終由孫子司馬炎取代曹魏。
對司馬氏的行為,實在沒什麼好辯解的,忘恩負義或許算是輕的。尤其司馬昭,縱容賈充殺害魏帝曹髦。司馬昭的行為與謀財害命的盜匪有什麼區別?論惡劣程度,司馬昭更甚,他不僅搶了主人的財物,霸佔了對方的家,最後更是將其殺害。
權力鬥爭歷來你死我活,殘酷異常,但也會帶來一定的報應。司馬氏奪了曹魏天下,坐上那九五之尊寶座,司馬氏大權也僅僅維持50來年。到了東晉時期,眾士族輪流掌權,司馬皇室也只是有個皇帝的名頭罷了。
多年後,晉朝大權到了一個叫劉裕的手裡,他同樣為了權力,想要殺盡司馬氏。他這麼想也是如此做的,除掉一些跑到北方的司馬氏,有一個算一個都被劉裕殺掉了。若說這不是報應,也說不過去吧。
不知道死在劉裕刀下的司馬氏的族人,是否會埋怨司馬懿父子,為了奪取權勢,卻報應在自己身上?不知道這些司馬氏族人,是否同樣發出「願來世不生於帝王家」的感歎!
天理循環,報應不爽,人多少還得有些敬畏心,做事留一線,不僅為別人,更是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