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七年之內平定河北,看看他經歷了些什麼?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曹操在七年之內平定河北,看看他經歷了些什麼?

曹操為什麼能在七年之內平定河北?本篇文章以演義為據哦,下面三國網小編為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底,官渡之戰曹操大敗袁紹。公元201年4月,兩軍再遇倉亭,首次會戰不分勝負。操與諸將商議破紹之策。程昱獻十面埋伏之計,勸操退軍於河上,伏兵十隊,誘紹追至河上,「我軍無退路,必將死戰,可勝紹矣。」操然其計。軍分十隊,由十員主力大將率領(曹操的大將真多),次日,十隊先進,埋伏左右,預備次第截殺。中軍許褚為先鋒,至半夜,操令許褚引兵前進,偽作劫寨之勢。袁紹五寨人馬,一齊俱起。許褚回軍便走。袁紹引軍趕來,喊聲不絕;比及天明,趕至河上。曹軍無去路,操大呼曰:「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眾軍回身奮力向前。許褚飛馬當先,力斬十數將,袁軍大亂,遂致崩潰。敗退路上,曹軍連續追擊,十隊埋伏,五次截殺,終使袁紹軍馬死亡殆盡。曹軍完勝!

曹操為何軍分為十,五次截殺,而不合十為一,一次聚殲?

首先,袁紹聚四州之兵,得二三十萬。曹操官渡之戰時只能合軍七萬,張郃、高覽所部及後來增添的軍馬也不會太多。所以,曹軍兵力上不佔優勢。

然而,軍隊數量上是否佔有優勢並不是會戰時決定勝負的關鍵,關鍵是雙方軍隊的鬥志,項羽的巨鹿大戰就是最好的明證。袁軍官渡之戰大敗後,兩軍再遇倉亭,首次會戰不分勝負,袁軍又是哪裡來的鬥志呢?令曹操十分沮喪的是袁軍的鬥志卻是曹操自己送給人家的。

軍隊的鬥志無非源於兩點,必勝或必死。袁軍自官渡大敗之後已無必勝之志,倉亭首戰的鬥志源於必死。袁軍的必死之志又源於官渡大敗。官渡最後一戰時,曹操軍分八隊,直衝紹營。袁軍俱無鬥志,四散奔走,遂大潰。潰敗之速,以至於令袁紹披甲不迭,單衣幅巾上馬(此時,正是北方的嚴冬季節,袁紹的病恐怕也是凍出來的)。所殺八萬餘人,血流盈溝,溺水死者不計其數。書中雖未明文殺降,七萬殺死八萬,這八萬人自然不是戰死的(當然,史書上明載曹操坑殺八萬降卒)。有此先例不遠,戰場上袁軍再也不會選擇投降了。倉亭首戰,雙方出動的都是大軍,混戰中若一方敗退,勢難逃生,只有戰成勢均之後,雙方才能各自鳴金收軍。

官渡首戰,曹軍大敗,為何曹軍損失不大?原因可能有三點,第一,袁軍的騎兵已基本追隨顏良、文丑於地下;第二,曹軍不是敗於混戰,而是敗於弓箭,有一定的逃生距離;第三,曹軍精銳,身強體壯跑得快。

倉亭首戰袁軍因必死而不敢先敗,為什麼追擊到河上卻敗退了?

孫子曰:「歸師勿遏,圍師遺闕,窮寇勿迫。」這段話的根本內涵是「不要把敵人的士兵逼到絕境,他們會拚命的,求生是一切生物的本能,要讓敵人的士兵看到不用拚命也能生的希望。」(後世許多人死摳孫子兵法的詞句而不解其要義,如馬謖街亭屯軍土山之上曰:「孫子云:置之死地而後生。」馬謖不解此句的要義,土山之上是蜀軍的死地,卻不是蜀軍士兵的死地,蜀軍士兵是可以下山投降的。)曹操把本不佔優勢的兵力一分為十一,河上的曹軍和五寨俱起的袁軍相比,數量上已處於絕對劣勢,然而這正是導致袁軍敗退的關鍵之一。袁軍人馬分扎五寨,雖說「一齊俱起」,必有先後快慢之分,袁軍不是精銳,素質不齊,數十里追擊,必定是「勁者先,疲者後」,天明時分,趕到河上與曹軍接戰的袁軍數量上未必佔有多少優勢。曹軍本就精銳,留在河上的必定又是精銳中的精銳,此時人人抱必死之志,其凶悍必不亞於巨鹿大戰時的項羽。追擊在最前面的袁軍,眼見曹軍數量不多,卻凶悍異常,擋者難生;後面有自己的大軍,避者可活。袁軍自官渡大敗後,已無必勝之念,此時敗退又無必死之虞,戰必死,逃或可生,追擊在最前面的袁軍選擇了生,第一塊多米諾骨牌倒下了!

我們來放一段模擬電影,鏡頭位於河堤的前上方,遠處遍野的袁軍奔來,鏡頭下視,滿是奔逃的曹軍士兵正蜂擁上堤,突然,所有湧上河堤的士兵都站住不動了,一切變得死一樣的沉寂,鏡頭拉近,士兵惶惑的目光。鏡頭後搖180度,奔騰的河水,晨霧中顯得遙遠的對岸,鏡頭下視,河灘上,排列整齊的曹軍立於晨風之中,巋然不動,騎馬站在最前面的赫然便是曹操,曹操拔劍出鞘,大呼曰:「前無去路,諸軍何不死戰?」縱馬上堤,背後曹軍如潮湧岸。鏡頭回視,堤上曹軍轉身,望向漫野的袁軍,鏡頭拉近,曹軍士兵面現猶豫之色,突然,一聲戰馬嘶鳴,吸引了所有士兵的目光,一匹戰馬前蹄騰空直立,馬上一將刀閃寒光,正是所向無前的勇將許褚,飛馬下堤衝向漫野的袁軍。突然,堤上的曹軍爆發出一聲震天的吶喊,刀槍齊舉,勢若山崩,如潰堤之水,奔騰而下。兩股大潮漸近,轟然相撞。近鏡頭,許褚大刀翻飛,袁將紛紛落馬,擋者披靡,曹軍士兵如虎入羊群,砍瓜切菜,袁軍士兵面呈驚恐之色,轉身奔逃。袁紹提劍立於馬上,聲嘶力竭地喝阻著敗軍,無奈敗兵如潮,竟被裹挾而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