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秋,曹魏發兵十八萬發動了滅蜀之戰。11月,曹魏大將鄧艾在綿竹關將諸葛亮之子諸葛瞻斬殺,直逼成都。面對來勢洶洶的曹魏軍隊,劉禪及蜀漢群臣慌作一團,有不少人建議劉禪「南中七郡,阻險斗絕,易以自守,宜可奔南」劉禪聽後大有逃亡南中地區繼續抵抗之意。
而這時,蜀漢大臣譙周向劉禪上疏,分列四個理由說明了南逃南中地區的種種弊害,勸說劉禪即刻投降才是最佳選擇。最終劉禪採納了譙周的意見放棄南逃之意,並向曹魏投降。後人一般以此上疏來攻擊譙周喪失忠義之節,卑躬屈膝的投降行為,但從中也能一窺蜀漢政權同南中地區的微妙關係。
《三國演義》譙周劇照
理由一:南中地區多次叛亂,對蜀漢政權並無歸屬感
譙周的第一個理由是「南方遠夷之地,平常無所供為,猶數反叛,自丞相亮南征,兵勢逼之,窮乃幸從。是後供出官賦,取以給兵,以為愁怨,此患國之人也」。簡而言之就是南中地區只是屈從於蜀漢政權的武力,而且受到蜀漢的剝削,多次發生叛亂,對蜀漢政權並無歸屬感。
譙周所言並非空穴來風。南中地區就是現在的雲南省、貴州省西部、四川省西南部地區,這裡地形複雜,氣候濕熱,民族眾多,發展落後,物產匱乏,直到諸葛亮南征時還被稱為「不毛之地」。此地雖然設有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但在東漢末年已被當地豪帥所控制,實際上早已脫離了東漢政府的控制。
劉焉、劉璋父子並沒有有效管理南中地區,直到劉備徹底拿下西川後才開始重視這裡。214年,劉備接受諸葛亮的意見,將犍為屬國改為朱提郡,以鄧方為安遠將軍,庲降都督,駐紮在南昌縣(雲南鎮雄)對南中地區進行管理。因劉備當時實力有限,且把主要精力放在北取漢中之上,所以此時對南中只是形式上的管理。
劉備於夷陵戰敗駕崩後,蜀漢國內蠢蠢欲動,南中地區於223年率先發難。南中地區的豪帥雍闓、孟獲、高定等人,接受孫權的任命殺害蜀漢官員發起叛亂。225年,諸葛亮率軍南征,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為戰略很快平定了叛亂。
蜀漢行政區劃,西南部為南中地區
平叛之後,諸葛亮分南中原來的益州、永昌、牂柯、越巂四郡為益州、永昌、牂柯、越巂、雲南、興古六郡,委任當地豪帥進行管理,收取賦稅。同時以「不留兵,不運糧」為原則,盡最大可能維持南中地區原來的面貌,取得了「綱紀粗定、夷漢粗安」的效果。此後,蜀漢加大了對南中地區的開發力度,南中物產源源不斷供給蜀漢政權,尤其為北伐戰爭提供了鹽、鐵、漆等軍資,史稱「軍資所出,國以富饒」,這也是人們一般認識下的雙方關係。
不過在諸葛亮病逝的前一年,南中地區就發生了叛亂。233年,南中豪帥劉胄起兵擾亂諸郡,雖然被馬忠所平定,但這為後續的叛亂揭開了序幕。諸葛亮死後,由於政治腐敗和盤剝加深,南中地區與蜀漢政權的關係在持續惡化,夷民仇怨頗深,經常發起叛亂。據《三國誌》記載「叟夷數反、不承節度、耆帥已降復反」、「恃險不賓,數為寇害」已成這裡的常態,蜀漢政權只能多次派兵平叛。顯然譙周將南中比作蜀漢的「患國之人」未嘗不可。
理由二:劉禪逃到南中,曹魏也一定會趁勢征討,不會止步於成都
譙周的第二個理由是「北兵之來,非但取蜀而已,若奔南方,必因人勢衰,及時赴追」。當時很多大臣認為如果劉禪跑到偏遠的南中地區,拿下成都的曹魏就會停下追擊的腳步,給予蜀漢苟延殘喘的機會。但譙周卻指出,一旦劉禪南逃,那麼曹魏會認定蜀漢的氣勢將一衰到底,一定會馬不停蹄地征討劉禪,不給絲毫喘息之機。
譙周的說法是有道理的。曹魏此舉伐蜀,必定以徹底消滅蜀漢為目標,是不會留下尾巴的。而當時蜀漢在南中地區尚有霍弋率領的萬餘兵士,這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如果劉禪跑到南中,鍾會、鄧艾也一定會追擊。另外,蜀漢滅亡後孫吳就成了曹魏的唯一敵人,而南中地區與東吳的交州接壤,是曹魏向東吳發起進攻主要地區,戰略意義非常重要。所以南中是曹魏必須要拿下的戰略要地,劉禪跑到南中也只是困獸猶鬥,於事無補。
理由三:南中地區無法承受蜀漢政權的巨額開支,會很快發生叛亂
譙周的第三個理由是「若至南方,外當拒敵,內供服御,費用張廣,他無所取,耗損諸夷必甚,甚必速叛」,這不是危言聳聽。南中地區雖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開發,但相較於蜀中來說,仍然落後。更重要的是蜀漢雖然在這裡設有郡縣,但納入編戶的人民只佔極少數,絕大多數少數民族不在其中,稅源極少。
蜀漢滅亡時,其掌握的戶數為28萬、民數為94萬、帶甲將士為10萬2000、官吏為4萬,其中至少九成不在南中地區。如果劉禪把蜀漢朝廷搬到了南中地區,解決龐大的軍費、官員俸祿、皇室用度等開支問題會非常棘手,很明顯會加重這裡的負擔。而南中地區的少數民族原本就對蜀漢政權並無歸屬感,一旦南遷的蜀漢政權在解決賦稅的問題上稍有不慎,就會激起叛亂。
理由四:倘若劉禪南逃,百姓必定會捨棄蜀漢政權而去。
譙周的第四個理由則用東漢初年大臣邳肜同光武帝劉秀的故事來舉例。當時王郎以邯鄲作亂,劉秀欲避其鋒芒,逃往關中。邳肜對劉秀說,如果您堅持圍攻邯鄲,那麼這裡的百姓不會背叛您;如果您一走了之,那麼邯鄲,乃至關東的百姓就一定會捨棄您而去。劉秀聽取了邳肜的意見,打消了逃亡的念頭,最終拿下了邯鄲,成就帝業。
譙周以此舉例勸說劉禪,如果陛下執意要逃亡南中,那麼蜀漢其他地方的百姓定會捨棄您而去,引起連鎖反映,民心盡失,一發不可收拾。當然,譙周並不是打算勸說劉禪在成都繼續抵抗曹魏,而是及早投降「早為之圖,可獲爵土」,不然定會「若遂適南,勢窮乃服,其禍必深。」總之,逃亡南中地區是萬萬不可取的。
結語
譙周是益州大儒,學問造詣很深。而諸葛亮去世時,他是唯一一個從成都啟程前往漢中憑弔的蜀漢大臣,不能說他對蜀漢政權沒有感情,也不能說他對蜀漢國情認識不清。所以他勸說劉禪南逃南中的理由還是可信的,從中可以看出蜀漢政權同南中地區的關係並非人們想像中的那樣牢靠,而是蜀漢政權的不斷索取和鎮壓,南中地區的不斷付出與反抗,尤其在諸葛亮死後,雙方呈現出一種「貌合神離」的微妙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