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備死後,蜀國的實力其實已經漸漸弱了,當初名震天下的關羽、張飛等大將有的已經作古,有的已經老去,年輕一代厲害的又沒有多少個,所以諸葛亮常歎無人可用,再加上劉禪又沒有父親劉備的才華和雄心壯志,即使有諸葛亮輔佐他,他依然幹不出什麼大事,更讓人遺憾的是,當曹魏攻進蜀地才兩個月的時候,劉禪就已經計劃投降了,而他此時手裡尚有十萬精兵可以跟曹魏抗衡,他也沒有繼續作戰。劉禪為什麼放棄抵抗?我們先來瞭解一下當時的情形。
公元258年,曹軍的鍾會和鄧艾、諸葛緒分別率兵向蜀地進攻,準備滅了蜀國。當鄧艾打敗了諸葛瞻所帶領的御林軍時,劉禪手中還有一張十萬精兵的王牌,其中姜維手裡的七萬,南中的霍弋軍團,大約一兩萬人,永安的羅憲軍才也有一萬,再加上成都的兩萬預備役,加起來十萬有餘。在曹魏滅了蜀國後,鄧艾盤點了蜀地人口,統計出的數就有「領戶二十八萬,男女口九十四萬,帶甲的將士十萬二千,吏四萬人。」這個數是比較準確的了。
當時在鄧艾已經兵圍都城的時候,朝堂上有人提議投奔東吳,與孫權結盟共同對抗曹魏,還有人提議躲到南中七郡,利用險要的地形抵抗曹魏,光祿大夫譙周卻主張投降,他不主張投降東吳,因為自古以來就沒有天子寄人籬下的,再者東吳弱小,原本就不能與曹魏相比,曹魏吳並東吳,東吳卻無法吞併曹魏,所以投奔東吳也無益,就算投了去,將來東吳也會被曹魏打敗,既然這樣,蜀國為什麼要去受第二次侮辱呢?
對於南逃的提議,譙周也加以反駁,說如果要逃應該早點逃才對,如此已經兵臨城下了,在大禍面前,這麼一大群只管保自己的小人難免不會生變,到時出了什麼意外,沒等到了南郡就滅亡了!再說,就算逃到南郡又怎麼樣,南郡是蠻夷之地,那裡的人都是丞相出兵征討的時候不得已降過來的,他們原本也不是自家人,這麼多人到那裡去,肯定要花費巨大,到時難免人他們增加極大的壓力,就不定他們就會起來反抗了,所以南郡同樣去不得。
譙周憑著自己的巧舌如簧,硬是反對了大臣們提的建議,主張向曹魏投降,他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原因是劉備和諸葛亮在世時,對益州的官員並不信任,也沒給予重任,他們任用的大多是荊州的親信,所以益州百姓對劉備的政權十分不滿,再加上他們不停地北伐,已經給民眾帶來了許多負擔,劉備政權已經失去民心了,所以一旦有機會,益州百姓寧願換個皇帝,或許生活還會有所改變。
聽了譙周的話,眾大臣和劉禪再沒有反對的理由,而且當時軍隊大將已經所剩無幾,看樣子也不是曹魏的對手,倒不如直接投降,或許還可以減少損失。其實按照蜀國當時的情況來看,投降無疑是最佳的選擇了,因為蜀國的大勢已去,誰也無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