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禪成年後,諸葛亮為何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劉禪成年後,諸葛亮為何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一句「扶不起來的阿斗」使得劉禪的形象盡毀,事實上作為蜀漢皇帝,他不僅不是弱智,而且還很有頭腦。而諸葛亮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他是想發展壯大蜀漢政權的,卻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大智若愚的劉禪呢?

當年,劉備托孤說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諸葛亮輔佐了劉禪,但畢竟是輔佐,不是自取,為什麼不還政於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釋是這樣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請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了。

接著下面一句話是:「亮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這個「閒」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諸葛亮也因為劉禪還熟悉行政事務,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這才總攬全局。

實際上諸葛亮應該是三種考慮。第一,他是想恢復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是皇帝作為全國統一的象徵,不處理日常的具體的政治和軍事的事務;日常的政治的軍事的事務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來叫宰相,由他們來處理。

這個制度應該是中國帝國史上最好的制度。為什麼是最好的制度?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問責的制度。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講得也很清楚,請陛下授臣以什麼什麼之權,如果臣沒有做好的話,請陛下問責於臣。

這是一種最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後來給破壞了。那麼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慮到要恢復這樣一個西漢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

第二考慮是任重道遠,諸葛亮不敢放手。《出師表》裡面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歎。恐托夫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就是諸葛亮接過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他的責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錯,他不敢放手讓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

第三種考慮是當時 蜀國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從《出師表》裡面讀出來的話外之音,《出師表》一開始就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話說得非常地嚴重,危急存亡。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為外部的壓力,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

而蜀漢內部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經先後去世了,人才也匱缺。所以諸葛亮感到很危急,這是通常的理解。其實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危急,這就是他們的內部矛盾。

蜀漢政權的問題就在於它內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部矛盾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所以諸葛亮接過了劉備交付的這個重擔以後,除了要處理好他和後主劉禪的君臣關係以外,他還必須處理好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的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這些人之間的關係。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