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266年—316年),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都城洛陽。從晉武帝登基開始,傳四帝,國祚51年,與後來的東晉合稱晉朝。司馬昭去世後,其子司馬炎於265年取代曹魏,建立晉朝,定都洛陽。公元280年,西晉消滅東吳,徹底結束了三國鼎立的時期。太熙元年(290年),司馬炎去世後,司馬衷正式即位。因為晉惠帝不能執掌朝政,導致西晉大臣爭權,乃至於爆發了八王之亂,這最終導致西晉在公元316年就走向滅亡了。
換而言之,西晉消滅東吳,一統天下後,只存在了30多年。對此,在筆者看來,晉武帝司馬炎在位後期,如果可以將皇位傳給此人,很可能西晉就不會迅速滅亡了。感興趣的讀者和三國網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一
首先,這個人就是司馬攸。司馬攸(246年-283年),字大猷(you),小字桃符。河內溫縣(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一帶)人。西晉宗室、書法家,晉文帝司馬昭次子,晉武帝司馬炎同母弟,母為文明皇后王元姬。
《晉書·卷三十八·列傳第八》中記載:齊獻王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長,清和平允,親賢好施,愛經籍,能屬文,善尺牘,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每器之。
司馬攸年幼時就十分聰明,成年後性格溫和,親近賢才亦樂於施予他人;而且愛讀經籍,能寫文章,尤其擅長寫作書信,因而成了當時的模範,才能和威望都超越哥哥司馬炎,祖父司馬懿很器重他。對於深受司馬懿器重的司馬攸,雖然是司馬昭的親生兒子,但是,因為他的伯父司馬師沒有子嗣,所以,司馬攸就被過繼給了司馬師。從這一角度來看,司馬攸和司馬炎之間,既可以說是親兄弟,也可以說是堂兄弟,這其實和袁術、袁紹之間的關係比較相似。
嘉平二年(251年),太尉王凌圖謀叛變被告發。在這場戰役中,司馬懿領兵討伐,司馬攸也隨同出征,此戰之後,司馬攸獲封長樂亭侯。對此,在筆者看來,司馬懿將司馬攸這位孫子帶在身邊,顯然有培養他的意思。不過,司馬懿在這一年就病逝了,自然無法給司馬攸提供更多的指導了。
當然,對於司馬攸來說,不幸的消息可謂接踵而至。正元二年(255年),司馬師病逝,當時司馬攸年僅十歲,在葬禮上非常悲傷,感動左右的人,受到稱讚。之後襲封舞陽侯。司馬師去世後,司馬攸在另外的宅第侍奉羊徽瑜,以孝順聞名。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司馬師沒有在公元255年去世,也即多活一段時間的話,司馬攸或許能夠從司馬師手中繼承大權。
二
進一步來說,在司馬師去世的時候,司馬攸還比較年幼。因此,讓司馬昭來繼承大權,自然是比較合適的。但是,由司馬昭繼承大權之後,按照順序,自然輪不到司馬攸了,最終,司馬昭將大權交給了司馬炎,而不是司馬攸。
在曹魏後期,司馬攸又歷任散騎常侍、步兵校尉,治軍有威嚴與恩惠,從而獲得了當時人們的稱讚。換而言之,在朝廷上下,司馬攸威望頗高,這是司馬炎難以相提並論的。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攸被改封為安昌縣侯,遷任為衛將軍。衛將軍與驃騎將軍、車騎將軍皆開府(即設將軍府),置官屬,掌握禁軍,這可以說是位高權重了。
鹹熙二年(265年),司馬昭病逝。根據《晉書》等史料的記載,司馬攸在居喪期間過度悲傷,超過了禮節的規定。數天水米未進,左右進食都不接受。王元姬親自前往勸慰,又常常強逼司馬攸吃喝。再加上他的司馬嵇喜進諫,無奈之下只得重新進食。凡此種種,都讓司馬攸獲得了較高的評價。
三
同年,司馬炎建立西晉,司馬攸受封為齊王。不久之後,司馬攸遷任驃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又轉任為鎮軍大將軍,加任侍中,代理太子少傅,數年後改任太子太傅。對於司馬攸來說,雖然官居高位,但是其仍然很謙虛和以誠信待人事。因為司馬攸得人心,當時驃騎將軍按例應罷營兵,但手下數千人都不肯離去,司馬炎最終都准許他們繼續在司馬攸麾下。每次朝會時,司馬攸都悉心陳說,認真進諫。
咸寧二年(276年),司馬攸接替賈充擔任司空,仍然兼領侍中、太子太傅之職。對此,在筆者看來,在西晉建立後,司馬攸無疑成為司馬炎的左右手了,二者的關係,類似於司馬師和司馬昭了。因此,因為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確實不適合繼承皇位,所以,司馬炎效仿自己的伯父,將皇位傳給司馬攸,其實有助於西晉的長存。值得注意的是,在西晉消滅東吳,一統天下後,朝廷上下也有不少人秉持這一觀點。
公元280年,司馬炎滅吳之後,身體可謂每況愈下。因為太子和其他皇帝都不是非常賢明,因此,不少大臣都希望由司馬攸繼位。但是,這樣的建議卻被司馬炎的寵臣荀勖和馮紞破壞了。對於荀勖和馮紞來說,擔心司馬攸一旦繼承皇位,自己就不會受到寵幸,甚至會遭到貶低,所以,他們就在晉武帝司馬炎面前詆毀司馬攸,並藉故以正太子名位為由要將齊王調回封國。而這,自然是想離間司馬炎和司馬攸這一對兄弟的關係。
四
最後,太康三年(282年),司馬炎下詔任命司馬攸為大司馬、假節,並回到齊國。對此,司馬攸知道後很不高興,又知道要他回封國是荀勖等人的主意,因而憤恨發病。對此,在筆者看來,雖然司馬炎也明白司馬攸德才兼備,確實要比自己的兒子適合繼承皇位。但是,在司馬攸和自己的兒子之間,司馬炎顯然會選擇後者。進一步來說,司馬炎也不會想到,自己去世之後,西晉就爆發了八王之亂等內亂,並因此迅速走向了滅亡。換而言之,如果他能預料到這一切,自然會毫不猶豫地將皇位傳給司馬攸。
太康四年(283年),司馬攸嘔血而亡,年僅三十六歲。對此,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曾表示:西晉之亡,亡於齊王攸之見疑而廢以死也。攸而存,楊氏不得以擅國,賈氏不得以逞奸,八王不得以生亂。故舉朝爭之,爭晉存亡之介也。……攸之不安於國,武帝初無猜忌之心,荀勗、馮紞閒之耳。……攸之賢,固足以托國,然豈果有周公之德哉?
按照王夫之的觀點,司馬攸沒有即位,又英年早逝,是西晉走向滅亡的重要原因。如果司馬攸沒有被猜疑的話,司馬炎去世後,也不會有楊駿篡奪大權了,更不會引發後來的一系列內亂。進一步來說,司馬攸因為宗室的身份,本來就可以震懾其他篡權奪位之人,這就好像曹魏的曹休、曹真等人去世後,沒有人制衡司馬懿一樣。對此,歷史學者蔡東藩更是直言:「齊王攸憂死而晉無賢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