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司馬懿嗎?今天三國網小編就給大家帶來相關詳細介紹。
三千人,面對一個政權,行一場政變,最後成功了,進而在後續實現大逆轉,徹底將曹魏政權架空成就權臣之位。
這就是屬於司馬懿最高光的時刻:高平陵政變。
曹爽雖然不算什麼牛人,但當時的勢力卻是很大的。輔政大臣身份配合軍權加持,說司馬懿處於下風是有道理的。
但是說司馬懿完全無還手之力,則是不懂權利運行邏輯的表現。
那一刻的處於下風,並不是絕對,而曹爽的優勢也不是絕對。
只能說,處於優勢的曹爽佔上風,即便最後政變時刻,曹爽膽子大一點,曹魏政權估計就會分裂,可是他的選擇卻是自投羅網。
這段的演繹,在小說電視劇中,為了藝術效果都會有稍許誇張事實。
為的是對比反差,讓人產生,司馬懿好不容易啊,司馬懿好牛啊,的感歎。
其實真實的司馬懿,在政變前,看上去雖被架空,卻是有很多同盟者的。
論官職,當時司馬懿依然是「太傅」,位列三公,屬正一品,而且因資歷原因,還是三公之首,可以理解為官長,就是官員大家長。
實實在在的實權雖沒了,但這名譽地位還是槓槓的,而且曹魏政權選官制是「九品中正制」,能當官的都是世家大族。這就給了司馬懿天然優勢,他可以不斷通過「太傅」職位便利,提拔重用大族子弟,甚至自己身邊人。
這優勢,是皇權代表曹爽沒有的,受限「九品中正制」,整個曹魏時代,皇帝並沒有選官權。因為這個權利屬於世族。
由此才有世族勢力,在曹魏的不斷坐大。
當時的曹魏政權,中高層大半是世族,基層官員那就更多世族,這才是司馬懿底氣和民意基礎。
即便高平陵政變前,曹爽將司馬懿家族代表人物如尚書令司馬孚,中護軍司馬師免職,可這底氣依然存在。因為王朝需要官員去維護,需要官員去支持,所有人都一擼到底,這在政治結構平衡中屬於自殺行為。
當時主政的曹爽雖然不聰明,這點道理他還是懂的。
而且在政變之前,不斷打壓司馬家族過程中,司馬懿也並不是毫無動作,而是小動作不斷。
這不斷的小動作除了提拔人佔據朝堂,做自己暗線甚至代言人之外,還有拉攏宗親。
曹魏政權支柱,除了曹家就是夏侯家,政變前幾年,司馬懿就有先見之明的,和夏侯家聯姻。
聯姻過後,夏侯玄成了司馬師舅哥。
雖然夏侯玄後續結局並不好,可殺他的人也不是司馬懿,而是司馬師司馬昭兄弟兩。
至少在高平陵政變前,夏侯氏對於司馬家族的異動,持中立態度。
這也是後續夏侯玄雖被剝奪兵權,依然可以入朝任大鴻臚、太常的根源。
曹魏政權最堅定的同盟者都有了變節的意思,其他人還用想嗎?
由此可見,在高平陵政變前,司馬懿已經通過之前不斷舉薦,滲透,培養了無數自己的同盟者。
門生故吏遍洛陽的司馬懿,即便退隱也是幕後的實權派。
更何況他還有兩個好兒子,司馬師和司馬昭都不是省油的燈。
曾經掌過軍權的他們,各種交朋結友,吃喝嫖賭,即便不在位置,這軍隊早就被他們滲透的千瘡百孔了。
中央禁軍如此,駐外軍隊其實也好不到哪去,常年帶兵打仗的司馬懿,那些手下早就借司馬懿的光,一個個都成了封疆大吏,這上下級關係,還有戰友感情,初出茅廬的曹爽不懂也不瞭解。
司馬懿的退隱,給了曹爽錯覺,也麻痺了曹爽的神經。
當時曹魏勢力的主心骨,宗室也好,勳貴也好,在世族佔據主流的時代,日漸沒落,也成了司馬家和曹家勢力此消彼長的關鍵。
看上去牢不可摧的政權,其實建在沙漏之上,中樞實力,的確還有那一麼點優勢。
但是這點優勢,在那一刻起不到決定性作用。
高平陵政變,如果形象的比喻,就是一場對賭,賭的是誰最後掌握至高權利。
但是這個對賭,卻有牌面大小問題。而牌面大小如何看?不複雜,看勢力構成就夠了!
與司馬懿家而言,朝堂之上無數世族為官,洛陽軍中都是司馬懿兒子鐵桿,各地駐軍大多數都是司馬懿老下屬。
與曹爽甚至曹家而言,除了掌握中樞的曹爽,還有名義上的禁軍指揮權,少量勳貴宗室之外,他還有什麼?
如此牌面對比,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最後誰會獲勝。
當司馬懿悍然帶著自己的3000死士,發動政變,發動進攻的時候,所有人都明白!隱忍的雌虎要發威了,這個時候,他們要做的也很簡單,投票而已。
至於這票投給誰?
一個志大才疏,不明形式的曹爽,一個隱忍堅持,後援無數的司馬懿。
聰明人都會做選擇!
司馬懿的勝利在那一刻也就成了必定。
其實這奪權手腕,和後世袁世凱,甚至日本德川家康都有點相似。
由此可見,以退為進,甚至隱忍,藏於幕後培植勢力,才是真正大政治家最該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