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費勁殺掉此人 卻幫司馬懿除了一大隱患

站內查詢

請輸入關鍵詞:

三國趣話

諸葛亮費勁殺掉此人 卻幫司馬懿除了一大隱患

陳老師趣說歷史第一百四十九講,獨家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前番趣說三國我們說到,司馬懿的篡位之路,是十分的艱辛,因為曹氏家族對其的警惕幾乎沒有放鬆的時候,直到曹爽中計,大意失卻兵權,司馬懿才真正的掌控了曹魏的大權。難道,除了曹氏家族的人,就沒有能夠威脅到司馬懿的外姓將領了嗎?當然有,今天,我們就要說一位,他就是,曾為河北四庭柱之一的,張郃。 

在曹操去世後,還有許多曾經是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的功勳老臣在曹丕甚至曹睿手下任職,曹操的主君魅力是如何的高,因而很多人為了感激曹操的知遇之恩,紛紛傾心輔佐於曹丕等人,張郃,就是其中一位。張郃原本是袁紹手下將領,官渡之戰後,袁紹竟然相信讒言,反過來要處決一直忠心耿耿的張郃,這讓張郃對其大失所望,便投靠了袁紹的敵人曹操,沒料想,曹操竟然能夠不計前嫌,大度地接納自己,甚至還提拔張郃作為先鋒,極其重用他。這讓張郃十分的感激,因此,他就成為司馬懿謀反之路上的一顆大釘子。

為什麼說張郃是一顆大釘子呢?我們先來說另一位將領,他叫做徐晃。徐晃比張郃資歷更老,對曹操的忠心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曹丕去世,曹睿繼位後,徐晃此時已經是年過六旬的老將了,他的身體並不好,長年累月的沙場征戰,即便是強壯的徐晃,在老年也是吃不消,可是,就是這樣,在曹丕南征的時候,徐晃仍舊願意跟隨出征,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在敬佩徐晃的忠心的同時,也能夠設想一下,徐晃是否有什麼別的目的呢?筆者從史料記載中看到,徐晃在曹丕去世,東吳乘機從荊州北上來犯的時候,和司馬懿共同領軍擊敗東吳的諸葛瑾,保衛了魏國的領土。

   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端倪來了,原來司馬懿每次出征,都會跟隨著一位忠誠於曹氏的功勳將領,譬如徐晃,為什麼呢?因為大家都知道,司馬懿有野心,當然不能放心讓其獨自掌控兵權,因此,徐晃的存在,就是防範司馬懿在軍中培養自己的勢力,避免其涉足兵權。

同理,張郃的存在,對於司馬懿就是一顆大釘子。西北戰區,諸葛亮頻頻在此作亂,大將軍曹真屢戰屢敗,無奈之下,曹睿只好讓司馬懿前去領兵抵禦諸葛。司馬懿到任後,他發現一個問題,自己的軍功比不上張郃啊!張郃從曹操平定漢中之後,就一直待在西北戰區,可以說,在西北將士的心中,張郃是高大的存在。不僅如此,張郃鎮守過漢中,以及之後的西涼諸地,蜀國不能屢屢佔得便宜,正是依靠張郃的勇武,因此,張郃所立下的軍功,比之司馬懿來說,是多如天上繁星。司馬懿卻當了張郃的頂頭上司,雖說從能力角度,這毫無疑問,但是從資歷上來說,十個司馬懿都不足以踩到張郃的頭上,因此,司馬懿每每的軍令,張郃都會質疑,甚至反對。這讓司馬懿明白,張郃的存在,對自己在軍中培植勢力,是多麼棘手的問題。於是,司馬懿開始設想,怎麼樣才能悄無聲息地幹掉張郃呢?思來想去,左顧右看,嗯?司馬懿的目光投向了西南方,那諸葛亮,不就是完美的一把能夠借來殺人的利刃嗎?

司馬懿奉命領軍抵禦北出祁山的諸葛亮,司馬懿下令,將大軍集合在一起,死死的釘在諸葛亮北伐的必經之路上;而張郃提出反對,他認為分兵留守,因為張郃的內心,是不願意看到司馬懿統帥如此龐大的軍隊的。司馬懿想的正好相反,他就是要所有人都聚集在一起,他好在軍中滲透自己的勢力,培植自己的羽翼,並且,限制住張郃這些忠心曹魏的將領的發揮。也就是這個時候,司馬懿明白張郃看透了自己的野心,於是,借刀殺人之計開始了。

當司馬懿堅守不出,諸葛亮無計可施,蜀軍糧草耗盡,被迫撤退的時候,司馬懿高興的不行,他不只是為諸葛亮退兵高興,更為張郃的死期到來高興啊!諸葛亮糧草耗盡退兵,其兵力、士氣都未曾有過多大的耗損,因此,有道是窮寇莫追,魏軍如果追擊諸葛亮,必定遭到諸葛亮的埋伏以至於全軍覆沒。這是一般的將領都能夠想到的結果,司馬懿卻執意要張郃領軍前往追擊,說什麼蜀軍糧盡,必定急忙撤軍,怎麼會有埋伏呢?《魏略》中便記載到,司馬懿強行命令張郃追擊,以至於,禍事的發生。張郃斃命在了蜀軍的亂箭之下,死無葬身之地。

張郃為何不反對司馬懿的軍令呢?官大一級壓死人啊,司馬懿是奉皇命在此領兵的,他的軍令,幾乎等同於皇命,張郃如果違背,就如同違抗聖意,即便沒有死在蜀軍的手中,也會死在司馬懿一句不尊軍令者,殺無赦的話裡。伸頭也是死,縮頭也是死,不如死在敵軍的手下,死在戰場之上,對於張郃來說,更加地死得其所吧。因此,張郃慷慨就義,領兵前往死地。

張郃死後,司馬懿對兵權的掌控就到了無人可撼動的地位,這也象徵著,外姓將領裡,再無能威脅到司馬懿的存在了。司馬懿的成功,不是光憑借好運的,也有他狠辣,智慧的原因在其中。封死了張郃的生路,逼迫他為國犧牲,這就是司馬懿的本事所在。諸葛亮在此,竟然扮演了一把利刃的角色,被司馬懿著實利用了一番,這讓許多認為諸葛亮之智,遠超司馬懿的人們應該是感到驚奇的吧。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三國趣話
三國蜀漢
三國曹魏
三國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