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成功者與失敗者之間的差別在於習慣,習慣影響性格,性格影響命運。說到這個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
我們細看三國正史,就會發現三國三大梟雄劉備、曹操、孫權,都有一個致命的弱點,蜀魏吳先後滅亡,極有可能與這三國的開創者的性格密切相關——首任家長的不同的性格,演化成了劉曹孫三家不同的家風,這家風愈演愈烈,最後導致了家族的崩潰。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劉備曹操孫權的性格以及弱點,很值得我們總結可借鑒:大風起於青萍之末,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如果劉備曹操孫權知道自己的壞習慣會產生那麼嚴重的後果,肯定會掀翻酒桌子砸碎藥罐子的。
孫權愛喝酒,這是三國正史中有目共睹的事情——孫權晚年,已經患上了嚴重的酒精依賴症,他一喝就是好幾天,已經可以跟夏桀和紂王有一拼了。
陳壽在評價孫權的時候,毫不掩飾厭惡之情:「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孫權晚年之所以變得昏庸殘暴,完全是喝酒喝傻了:他經常召集群臣做徹夜之飲,有人喝趴,孫權就用冷水將其潑醒,誰要偷奸取巧少喝一點,輕則丟官罷職,重則有性命之危。
受孫策重托的張昭張子布看孫權嗜酒如命,直接將其斥為商紂王:「你說你喝酒就是圖個樂呵,當年商紂王設酒池肉林做長夜之飲,他也以為自己就是圖個樂呵!」
面對張叔叔的嚴厲批評,孫權虛心接受堅決不改,他的孫子吳末帝孫皓,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皓每宴會群臣,無不鹹令沈(沉)醉。置黃門郎十人,特不與酒,侍立終日,為司過之吏。宴罷之後,各奏其闕失,迕視之咎,謬言之愆,罔有不舉。大者即加威刑,小者輒以為罪。」
孫權喝醉了敢跟張昭動刀子,但最後畢竟沒有殺人,孫皓喝醉了則是啥事都敢干:「或剝人之面,或鑿人之眼。」
孫權祖孫都嗜酒如命,曹操父子雖然也喝點小酒,但他們的真正愛好,卻並不僅限於酒,這爺倆最大的愛好是吃藥——據說魏晉名士以「服石」為時尚,就是跟曹操和曹丕學的,魯迅先生為此還專門寫了一篇《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係》進行鞭撻。
曹操喜歡吃藥,已經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習啖野葛至一尺,亦得少多飲鴆酒。」
吃野葛似乎能治頭痛,喝鴆酒就讓人摸不著頭腦了:莫非是曹操怕人給他下毒,要事先培養出耐藥性?
曹操喜歡吃藥,他兒子曹丕更喜歡吃,小小几杯鴆酒,已經不能滿足曹丕的嗜好,他是直接吃劇毒的重金屬和礦物質:曹丕篡漢稱帝之後,把礦物五毒之首石膽當作地方必備的貢品,每年都要吃十幾二十斤,同時還要配上其他諸如水銀、硃砂之類的東西。拿這些虎狼之藥當飯吃,曹丕有一段時間顯得經歷很是旺盛,連妹夫山陽公劉協(即漢獻帝劉協)的兩個女兒也都收入了後宮。
用吃藥來提升戰鬥力,曹丕早早地燒光了體能,只活了四十歲,就在一夜之間暴斃。方術之士知道曹丕是把自己毒死了,不知情的還以為他遇到了趙飛燕和趙合德呢。
讀者諸君都知道三馬食槽的典故,曹操也知道司馬懿鷹視狼顧不是好鳥,他之所以沒有及早除掉司馬懿,是因為司馬懿比曹丕還大八歲(電視劇信不得,曹丕是小伙子的時候,司馬懿還沒有一把白鬍子)。曹操認為,司馬懿會死在曹丕前頭,有曹丕壓著,司馬懿也掀不起什麼大浪。
曹操千算萬算,就是沒算到他這個寶貝兒子比自己還喜歡吃藥,年紀輕輕就把自己吃死了。曹丕死後,再也沒有人能制約司馬懿,結果是曹操兩代人背負罵名篡取的漢室江山,白白便宜了司馬家族。
曹操愛吃藥,孫權愛喝酒,這兩個壞習慣成了曹孫兩家的家風,也直接導致了這兩家基業的動搖,跟曹操孫權並為三國三大梟雄的劉備劉玄德,好像既不喜歡喝酒也不喜歡吃藥:劉備死於腹瀉,拉了好幾個月而不吃藥,說明他並不像曹操那樣懂藥理——葛根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止瀉的功能,如果劉備也像曹操那樣一天吃一尺,也不至於讓自己拉死。
不喜歡喝酒,也不喜歡吃藥,那麼劉備喜歡什麼呢?這個問題的答案好像有點搞笑:成大哥和文兄弟的愛好,可能跟劉備一樣,那位唐人街神探,對這種愛好一定是深惡痛絕的。
美女之於劉備,就像美酒之於孫權祖孫、藥石頭之於孫權祖孫一樣,成了必不可少而且不可更改的謚號和習慣。陳壽家族曾經在劉備集團打工,所以他寫《三國誌》的時候,只能為尊者諱:「先主不甚樂讀書,喜狗馬、音樂、美衣服。」
儘管陳壽寫得比較含蓄,但是明眼人一看,就能從中看出「聲色犬馬」四個字來。
劉備甘夫人,應該是三國超一流美女,素有「白玉美人」之稱,但是劉備仍不滿足,又在年近五旬的時候,迎娶了孫權那才二十多歲的妹妹。正所謂「老夫娶了少年妻,到了(讀作liao)還是人家地」,孫小妹跟孫大叔過不到一起去,一溜煙跑回了娘家,還差點拐跑了劉備當時唯一的兒子阿斗劉禪。
其實當年劉備根本就不在乎孫夫人跑不跑阿斗丟不丟,他入川之後,又跟妾侍生了劉永劉理兩個兒子,還在法正「勸說」下娶了吳懿的妹妹、劉瑁的遺孀——這種事情,趙雲趙子龍肯定看不慣:趙范想把寡嫂嫁給趙雲,結果被嚴詞拒絕,而劉瑁的遺孀,不是劉備嫂子,就是劉備的弟妹(劉瑁生年不詳,不知是否比劉備大,但肯定比劉璋大)。
兔子不吃窩邊草,劉備是一隻懶兔子,可能他也有自己的道理:「自己窩邊的草不吃,難道要留給外來的山羊嗎?」
劉備這種愛吃窩邊草的性格,也遺傳給了後主劉禪,劉禪比他老爹更過分,他就像某位相聲名家那樣,動的是自己的嬸子。
蜀漢車騎將軍劉琰是劉備的發小兄弟,此人倒霉,就倒霉在有一個漂亮媳婦胡氏,而這個媳婦又偏偏被皇帝劉禪惦記上了。
「有美色」的胡氏入宮一個月才出來,「琰疑其與後主有私」,就讓手下拿鞋底子抽了她一頓。有劉禪撐腰,胡氏一紙訴狀,把當車騎將軍的丈夫告上了朝堂,朝中大臣(可能也包括諸葛亮)當然很理解劉禪的心痛,就直接判了劉琰死刑:「卒非撾妻之人,面非受履之地,劉琰罪當棄市。」
打了媳婦幾個耳光,就被判處在鬧市斬首,這種事情別說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會,就是唐僧去過的女兒國,也絕不可能發生——頂多判決離婚,給女的多分一點財產也就是了。
劉備納弟兄遺孀,有法正牽線搭橋。劉禪除掉情敵,經諸葛亮「依法裁決」,有「家暴」之嫌的蜀漢開國元勳就被判處了死刑——諸葛亮是當時蜀漢實際意義上的一把手,他不發話,誰敢殺位同三公的車騎將軍?
劉備劉禪這兩場感情戲,不但違背了當時的倫理道德,也敗壞了蜀漢朝廷的風氣,劉禪為私情而殺大將,朝中無一人主持公道,難怪東吳使臣薛珝看到的蜀漢,已經是死氣交纏視面唯墨:「主暗而不知其過,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聞正言,經其野民有菜色。」
劉備曹操孫權開了一個壞頭兒,其子孫有樣學樣,這就是上樑不正下樑歪。掩卷長思,我們不禁產生了這樣的感慨:蜀魏吳三國先後滅亡而成就了亂世兩晉,是否跟三國三巨頭的壞習慣和壞家風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