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有一句名言:「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今天三國網小編帶來了一篇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兔死狗烹」的故事想必大家早已熟悉了。它的意思是指兔子死了,獵狗就被人烹食,比喻給統治者效勞的人事成後被拋棄或殺掉。這個成語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在三國之前,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霸業之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為了將權力牢牢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先後開始誅殺韓信、蕭何等開國功臣,這就是典型的「兔死狗烹」的例證。
東漢末年,三分天下。蜀魏吳三國爭霸稱雄,劉備是蜀國的創始人,是在逆境中突襲的那個霸主。從自己賣草鞋,到遇到關羽、張飛,三兄弟桃園結義,最後劉備憑藉著自己是漢室宗親的旗號投靠了袁紹,得到了一些人馬。經三顧茅廬,將諸葛亮請出山之後,經過幾人南征北戰,之後漸漸站穩了腳跟,成為了一方領袖,建立了蜀漢新政。
從隆中對,到逐步佔領一方(益州)天下,劉備的目標就有了統一天下的想法。劉備雖然表面上以仁義著稱於世,但如果他一統中原,勢必會傚法劉邦,誅殺開國功臣也是必定採取的措施。而首先走上兔死狗烹的人,首當其衝有三個:諸葛亮、關羽和馬超。其實,諸葛亮對於自己的宿命和關羽、馬超的命運早已看穿,只是沒有言明而已。那麼,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
第一,為什麼是諸葛亮?三顧茅廬劉備請得臥龍出山,隆中對讓劉備「茅塞頓開」,所以諸葛亮運籌帷幄超劉備十萬八千里。作為首席軍師,劉備取得蜀漢政權,很大程度上是諸葛亮的功勞,這是歷史已經證明了的。但功高震主歷來是作為臣子的大忌,所以,劉備一統中原之後,首先必除諸葛亮。這從劉備白帝城托孤就可看出端倪。
托孤時,劉備跟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表面上這是劉備的真心話,可是實際上這是他以退為進的策略。而諸葛亮又怎是庸俗之輩,聽完劉備這段話後他就趕緊表忠心,只能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了。
其實諸葛亮早已看破,早就明白了自己跟隨的這個人的心思,只不過回想起多年的恩義,又不忍心看著自己操勞多年而功虧一簣,才沒有甩手離開,而是夙興夜寐,繼續努力罷了。
第二,為什麼是關羽?張良蕭何包括韓信,曾經都是劉邦的好兄弟,劉邦最後之所以起了殺心,並不是蕭何等人的叛變,而是君臣之間的地位和性質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
作為曾經的桃園三結義的兄弟,按理說「有福同享有難同當」肯定是佳話綿長,可為什麼劉備會漸漸容不下關羽。還有,歷史上的真劉備跟小說演義裡的劉備又是判若兩人,所以劉備此時想殺昔日的兄弟,也是有原因的。
關二爺有勇有謀無可厚非,但關羽這個人性子傲,有點不好管理,最重要的是他在部隊聲望很高,如果他要造反除了劉備無人能治,他要造反也是易如反掌。
呂蒙:「性頗自負,好凌人」。
如,為了穩固孫劉聯盟,孫權決定將自己的兒子嫁給關羽的女兒,但是關羽對此非常不屑,不僅痛罵來使,拒絕孫權的提親,更是用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得罪了孫權,導致但是兩方的聯盟分崩離析。孫權的兒子雖然不如劉備的兒子那般世人皆知,但好歹他們有野心有抱負,不像劉禪那般扶不起。在劉備看來,關羽既看不起孫權的兒子,更會看不起自己的兒子劉禪,雖然他與自己關係密切,但是誰又能保證他能夠向一個自己看不起的人俯首稱臣呢?而且,劉備深知以關羽的傲氣,他日後會做出怎樣的舉動誰都說不準。所以關羽也成了劉備的眾矢之的。
第三,為什麼是馬超?馬超是馬騰之子,年紀輕輕就位列五虎上將,因為實力太強,卻又沒有受到劉備的重用,所以在劉備的心中還是對馬超有防備,害怕馬超之後會重返西涼,最後和劉備成為敵人,由此可知在劉備統一天下之後,馬超也將會被劉備所殺。
真實的劉備,也許跟你我想像的不一樣,有仁義的一面,但為了鞏固自家江山,奸詐也是必須的手段。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