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演義》所寫的歷史人物中,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而劉備以仁義當先,熱愛百姓。孫權也被描述成了一個性格反覆無常的君主。下面由三國網小編給大家帶來這篇文章,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接著往下看
這種印象也不是毫無依據,因為即使是先後歸附曹魏和司馬的蜀人陳壽,在寫《三國誌》的時候,話裡話外也露出了這個意思,對孫權的評價,更是毫不留情:「性多嫌忌,果於殺戮,暨臻末年,彌以滋甚。至於讒說殄行,胤嗣廢斃,豈所謂貽厥孫謀以燕翼子者哉?其後葉陵遲,遂致覆國,未必不由此也。」
乍看起來,奸詐的曹操和殘暴的孫權是留不住精英人才的,所以劉備集團應該人才儲備最豐厚,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劉備集團的骨幹力量紛紛叛逃,而曹操孫權麾下卻很少出現重量級叛徒——於禁只是戰俘而非叛徒,夏侯霸叛逃的時候,曹操墓木已拱、曹丕曹叡陵前荒草萋萋,曹家基本也玩兒完了。
我們粗略翻閱一下《三國誌》,就會發現除了神秘失蹤的范強(小說中為范疆)張達,劉備集團至少有七個著名的叛徒,這七個叛徒在進入敵營後,苦幹實幹加巧干,基本都混到了二千石俸祿,用現在的話說,那就是省部級幹部。
從劉備集團先後出逃的這七個叛徒,按照時間順序,有人第一個想到了徐庶徐元直。但是將徐庶定為劉備集團叛徒,可能有很多人不同意:「徐庶是中了程昱之計誤入曹營,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已經傳為千古美談!」
這時候我們就要來看看徐庶進了曹營之後做的是什麼官了:「黃初中,韜(石韜石廣元,諸葛亮的朋友)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徐庶本名單福,他跟劉備報的是假名)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
讀者諸君都知道,在後漢時期,御史大夫不常設,御史台最高長官就是御史中丞,也就是說,徐庶(其實我們應該恢復其本名單福)是御史言官之首,就是靠耍嘴皮子吃飯的。
至於程昱設計坑害徐庶,那更是一點可能都沒有,因為程昱根本就不是那樣的人:「昱性剛戾,與人多迕。」
那種塗抹書信欺騙老婦人的事情,程昱做不出來,曹操也未必肯做,事實是徐庶一聽老母被曹軍捉去,馬上就主動投降了,而且老母辭世後,徐庶也並沒有回歸劉備陣營。
徐庶為母降敵,似乎不應該過於苛責,因為當時還有一個大背景,投降曹操並不算不忠,至於為什麼會這樣,咱們一會再說,接下來要聊的,就是劉備在世的時候,就叛逃到敵方的另外七個叛徒,這七個人分別是公安主將傅士仁、南郡太守糜芳、宜都太守孟達;征北將軍、領上庸太守、員鄉侯申耽;建信將軍、西城太守申儀;「治中從事、留典州事」潘濬潘承明;「鎮北將軍、督江北軍以防魏師」黃權黃公衡。
如果把范強張達徐庶之外這七個叛徒的叛變經過都羅列出來,這篇文章就太長了,咱們只需知道一點就行:這些叛徒沒有一個被送交劉備處置,而且他們叛變前後的位置,至少有三個比趙雲在蜀漢的位置還高。
趙雲最終的官爵是鎮軍將軍、永昌亭侯,孟達投降曹魏後,在曹丕時期受到重用,先後當了為散騎常侍、建武將軍、受封平陽亭侯,曹丕還將房陵、上庸、西城三郡合為新城,以孟達為新城太守,也就相當於曹魏西南戰區司令;黃權爵封育陽侯、官加侍中,最後領益州刺史、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潘濬投降東吳後,居然跟孫權做了親家——潘濬的兒子娶了孫權的外甥女、女兒嫁給了孫權的次子孫慮。
翻開《三國誌》,從劉備陣營出走的文臣武將,快趕上留下來的多了,這就不能不讓人十分費解了:劉備一向以仁厚著稱,對手下也是極其慷慨,為什麼他的手下出了這麼多叛徒呢?這我們就要從後漢三國的大局著眼了。
三國紛紛民不安,東吳西蜀漢中原。這是古老唱詞的原句,那時候的三國,或者說曹操薨逝前的三國,實際是劉協為名譽天子的漢、擁兵割據的西蜀和東吳,當然,在曹操薨逝前,這「三國」打的旗號都是「漢」。
按照曹操劉備孫權當時的地位,他們開戰時的旗號應該是這樣的:「大漢丞相、魏王、加九錫、代天子討不臣、曹。」「大漢大司馬、漢中王、假節鉞、奉衣帶詔討賊、劉。」「大漢行車騎將軍、領徐州牧、孫。」
曹操劉備孫權這三個人的名號,可以說沒有一個來歷清白,孫權劉備的官爵,不管是他們郎舅互相抬舉還是群下擁立,他們的委任狀上,都沒有大漢天子劉協的印章。
但是不管朝廷承認不承認,在曹操薨逝前,他跟劉備孫權都是以大漢臣子自居的——雖然都有稱帝之心和稱帝之力,但誰都不敢當這個出頭鳥,直到愣頭青曹丕承襲魏王,才打破了這個僵局。
在曹丕代漢建魏之前,三國戰爭實際是曹操打著正規漢軍的旗號在消滅割據勢力,他打劉備孫權,跟打袁紹、征烏桓、平定涼州的性質是一樣的,而劉備和孫權扛著的,也是漢軍旗號——如果他們公然打出「吳」、「蜀」旗號,江東子弟跟了孫家數十年,只會跑掉一半,而劉備的麾下,恐怕要在幾天之內跑光。
歸根結底,劉備集團出了那麼多叛徒的真正原因,就是他沒有長期穩固的根據地,也沒有一個拿得出手的金字招牌——「漢室宗親」在當時沒有一萬也有八千,正牌宗室劉表劉璋都不好使,織席販履的劉備更不管用。
在後漢三國亂世,名臣著名將領轉換陣營就像跳槽一樣常見,但是我們只見劉備麾下往外跑,卻不見一個曹魏東吳的著名將領往西川跑,這就令人十分費解了:現在很多人都尊敬劉備忌憚曹操鄙視孫權,莫非當年人們的認知,與我們恰恰相反?